他的网站为什么能拿到千万美金的风险投资
从1998年创办中文热讯,姚鸿就开始面对各种各样的投资人。从接受IDGVC的投资,到把中文热讯做成中国当时的前几大互联网门户,把自己打造成媒体笔下的亿万青年才俊,姚鸿曾漂浮在资本浪潮之巅。
6月,姚鸿到北京中粮广场的IDGVC总部参加了答“合伙人问”会议,顺利获得了POCO网站的第二笔融资。面对投资人像面对老朋友一样轻松自如的姚鸿在IDGVC办公室里看到那些激动冒汗的创业者,不由心生感慨,仿佛看到自己当年初次面对投资人时紧张胆怯的样子。
今年30岁的姚鸿已经是一个极具资历的创业融资者了。在互联网泡沫时期红极一时的“中文热讯”就是姚鸿的杰作。从1998年创办中文热讯,姚鸿就开始面对各种各样的投资人。从接受IDGVC的投资,到把中文热讯做成中国当时的前几大互联网门户,把自己打造成媒体笔下的亿万青年才俊,姚鸿曾漂浮在资本浪潮之巅。然而在必然的泡沫破灭结局中,放弃IDGVC而选择不适合的投资人成为姚鸿缺乏经验下的不明智选择,也加速了中文热讯上演互联网寒冬之死。
2003年,姚鸿在IDGVC的支持下再次创业,这次姚鸿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创业者和成熟的融资者。姚鸿建立的POCO网站在一年时间里就实现了盈利。做互动媒体娱乐的POCO每天平均同时在线人数为40万,仅次于QQ、MSN和网易泡泡。现在,姚鸿认为自己对融资有了深刻的体验和看法。
《投资与合作》:你学的是企业管理,怎么会一开始创业就去做网站呢?是怎么获得IDGVC的投资的?
姚鸿:1998年,从广东暨南大学毕业就创业了。先是找了一个工作,因为喜欢网络嘛,就自己做网页、网站。大学毕业后我们几个人就用业余时间自己做了一间技术公司,做一些网站的相关技术,卖给电信赚一些钱。大概做了四个月吧,无意中碰到了杨飞,吃饭时一聊,他就觉得我这个人不错。问我,想干嘛,我说我想做雅虎,那时雅虎是榜样嘛。他就说你们把工作辞了吧,专心做网站(中文热讯)。谈了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就定了。做着做着,公司做到400多人,上海、广州、北京、上海都有。IDGVC和其他六七个风险投资一起投了好多钱,几千万美元。
《投资与合作》:大学刚毕业拿到那么多钱,一下子就把公司做那么大什么感觉啊?
姚鸿:飘起来了!那时感觉很不错,报纸电视都采访。据说我们在华南是第一个拿到钱的网站,刚拿到钱时,没有几个网络公司拿到过钱,我记忆中就新浪、搜狐,那几个元老级的网站融到了资。但他们是顶过去了,我就差三个月,三个月后短信赢利模式就出来了。当时反正大家都是在烧钱,做网络社区有一大堆用户,就是不知道用户在干嘛,那时网络泡沫嘛,没有办法,头脑发热,不花钱好像对不起投资者一样的。现在是很务实了,不赚钱就不叫作公司了。
《投资与合作》:当时心态有点浮躁吧?如果换到现在的这种情况下,IDGVC可能也不会投?
姚鸿:不是一点,而是很多,绝对很浮躁的,整个圈子都是那样。那时候,随便谈起来就是,喂,你融了多少钱,好像钱不是钱一样,很可怕的。换了现在,IDG肯定不会投。
《投资与合作》:后来IDG又退出了,一个台湾公司进入,杨飞说自己当时处理不够灵活,对双方来说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这中间是怎么回事?
姚鸿:那时谈好的是IDG再投600多万人民币,然后正好有一个台湾的投资商也联系了我们,他们就说,我也投这么多钱,另外每人给你们30万,这样说了半天,我们就动摇了,就要了台湾人的钱。
那时是年轻人嘛,做了一个公司,分股份给人家,希望自己荷包里有点钱,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我也觉得应该是可以那样做的,就等于是一种管理手段、管理方式。
如果当时IDG那么做,对我们来说会更好,因为这个台湾投资商跟IDGVC的差异是很大的。杨飞觉得他不够变通,那我觉得是自己立场不够坚定。现在想来,当时看事情不够长远,当然这是做过之后才知道。现在的感觉是不要太图眼前的小利了。
《投资与合作》:那IDGVC和那个台湾公司的差异在什么地方?
姚鸿:那就是IDG认可一个创业管理人的话就会很放权,让他们去做。另外的投资者喜欢干预,他们喜欢拿外面的一些方式套到中国来,其实并不合适。
《投资与合作》:从1998年到2002年做了四年,经历了很多投资人,那你有没有总结,如果再融资的话应该找什么样的投资人?
姚鸿:不同阶段不同。对于创始公司来说,就是你一开始什么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