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如何与风险投资结盟
被誉为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器和推进机的风险投资自上个世纪中诞生以来,以其独特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注入了活力。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所长W.米勒曾经说过:“在科学技术研究早期阶段,风险投资的参与和推动,使科学技术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由原来的20年,缩短到10年以下。”风险投资与高科技产业的结合造就了硅谷的喧闹、纳斯达克的繁荣,许多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如数据设备公司(DEC)、雅虎、微软、英特尔等的成长和发展,与风险投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以1998年两会期间民建中央的“一号提案”为契机,掀起了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业的高潮。发展到现在,风险投资在我国已经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局面,近两年全国风险投资资金总量呈跳跃式增长,2000年末达到了200亿元的规模,各类风险投资公司活跃于高科技各个领域。
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需要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的发展也离不开高科技产业。我国的风险投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要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在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和作用,除了政府支持和风险投资界的努力外,作为科技工作者来说也需要重视和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更新成果转化观念,积极主动地进行科技创业
美国等发达国家,科技工作者取得科研成果后,利用引资融资进行成果产业化和科技创业是很普遍的事情。反观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创业意识淡薄,成果产业化主要由企业承担,项目转让仍然是目前大多数科技成果推向社会实现产业化的主要方式。连接企业和科技方的是一种交易式而非合伙式的合作关系,维系相互间的经济纽带相当脆弱,客观上产业化的结果与成果拥有者的利益关系不大,不利于成果产业化的进行。一方面,成果拥有者最为关心的是项目能否“卖”出去,眼前利益能否兑现,对后续产业化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继续探讨的主动性和关注热情,更重要的是无法分享项目产业化后可能带来的巨大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项目引进企业需要独立承担产业化风险,所支付的转让费用往往体现不了项目的实际经济价值,由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或双方产生纠纷而导致很好的项目夭折的案例枚不胜举。要该变这种状况,需要科技工作者更新观念,树立科技创业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利用风险投资,投身到项目企业的创建和运作中去,通过知识资本与风险资本的紧密结合,与项目企业捆绑在一起,共担风险,共同创业。这是高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和科技工作者体现自身价值的最佳途径,也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2.熟悉和了解风险投资
相当多的科技工作者对投资经济领域非常陌生,不了解甚至没听说过风险投资的大有人在。务实中,经常可以听到科技人员询问风险投资与银行借贷或其他产业投资资金有什么区别、风险投资如何偿还等等,甚至有人把风险投资等同于科技资助或政策性贷款。风险投资公司不是慈善机构,其投资宗旨是赢取最大的利润,它在承担高风险的同时是要追逐高收益的,风险投资活动完全是一种商业行为,不是免费的午餐。风险投资不仅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同时还提供管理方面的支持,直接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全过程并提供某些增值服务,进入董事会和管理层等,这对于大多数没有企业创办和企业管理经验的科技创业者的支持尤其重要。
科技人员在寻找风险投资的时候,应注意选择适当的目标公司,有的放矢。大多数的风险投资公司都有自己偏好的投资领域和介入契机,有的喜欢投资于企业创办早期,有的只投资于企业发展的中、后期。如果拟融资的目标风险投资公司对创业企业的项目领域较为了解,或曾经在这一领域的某些项目参与投资并取得成功经验,无疑会大大提高科技项目的融资效率。而且,风险投资公司在该领域中的经验,对于企业的创立运作和经营管理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3.注重创业团队的组建
不少科技工作者在提到成果产业化时往往过于自信,认为只要项目好、有人愿意投资,就可以获得成功。他们往往忽略或认识不到管理团队在投资决策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风险投资公司在审核评估风险投资申请时,对创业者本身的素质以及管理团队的组成极其重视。正如风险投资家EUGENE KLEINER所言:“我是因为人而投资,而不是因为创意。”,一流的人才加二流的技术胜过二流的人才加一流的技术,这已经成为风险投资家选择创业企业的主要标准之一。对于创业型企业而言,人力资源才是真正决定企业命运的最重要的资本,在考虑创业计划时组织一支经验丰富又富有创新激情的团队非常重要。
中国不少人仍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尾” 的观念。科技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获得有价值的科技成果,自然都希望能够自己控制。但是如果个人综合能力不足,没有企业管理和营销方面的经验,物色一个好的经营合作伙伴,自己专心作好技术管理角色,也许比大权独揽更好一些。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委托风险投资公司寻找合适的经营管理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