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集模式:农村电子商务最新样本
作者:文雪梅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2011-01-19 05:37
“沙集模式”自发式产生、裂变式成长、包容性发展,体现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农村产业化的典型特征,为有效解决“三农”难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两化融合”的新经验,也为解决城市就业和创业问题提供了借鉴。
沙集,一个苏北的贫困小镇,如今成为一片拥有600多名农民网商、1000多家网店、年销售额超3亿元的电子商务沃土,并催生了当地加工、配套生产和物流等产业链的发展。专家指出,这一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的“沙集模式”对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日前,在江苏睢宁县沙集镇,记者亲眼见到了“沙集模式”带给当地农村面貌的改变。每天下午四五点钟,是沙集农户网商发源地东风村最为热闹的时候:一辆辆9吨、甚至12吨的集装卡车接踵而至,地上堆满了准备发往全国各地的木质拼装家具的包装快件,农民们正熟练而有序地称重、发货。货物由于太多,甚至被摆到了街面上。
沙集镇书记黄浩告诉记者,几年前,这里还像中国大多数贫困山村一样落后,“户户种小麦,路北磨粉面,联合烧砖瓦,全乡收破烂。”
一个名叫孙寒的年轻人的大胆尝试偶然之间改变了沙集的命运。2006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孙寒放弃了在城里的工作回到老家,自己请来木匠师傅,按照网上的图片制作低价实用又时尚的拼装家具,自己联系客源在淘宝网上当起了“掌柜”。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订单越来越多,乡亲们也开始向孙寒取经,纷纷当起了淘宝掌柜。
如今,网销家具从新兴产业一跃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网销带动了加工、配套生产和物流。全镇现拥有家具生产厂180多家,物流快递企业14家,板材贴面厂6家,家具配件门市2家,网站专业服务商1家,其中仅物流快递费今年可达到三四千万元。
如今已是东风村村支部副书记的孙寒说,这里加工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正迅速扩大,产品不断创新,从最初的简单仿制发展到自己设计研发新产品,建立自有品牌。2010年上半年,仅沙集农民网店注册的商标就达到了50个,购买商标使用权的100家。同时,网店的素质也在快速提升,入驻“淘宝商城”的网店到今年10月份已达到186家。
网商的发展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带来了可喜的深刻变化,探索出了一条农民回乡自主创业致富的新路径。东风村全村有4000多人,过去经常在外打工的最多时达2000人,现在不仅他们大都回村从事网销或制作,甚至还吸引大量外来打工者。据推算,明年全村外来用工量需要1000左右。村内打工者的薪酬水平也明显上升,一个熟练木工的日薪可达150-200元。
透过“沙集现象”探讨“沙集模式”的成功和推广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阿里巴巴和睢宁县主办的农村电子商务暨“沙集模式”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导汪向东指出,“沙集模式”的核心要素是“农户+网络+公司”。“沙集模式”是这样一种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农户自发地使用市场化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变身为网商,直接对接市场;网销细胞裂变式复制扩张,带动制造及其他配套产业发展,各种市场元素不断跟进,生成以公司为主体、多物种并存共生的新商业生态;这个新生态又促进了农户网商的进一步创新乃至农民本身的全面发展。“农户+网络+公司”相互作用、滚动发展,形成信息网络时代农民的创业致富新路。
专家们指出,“沙集模式”自发式产生、裂变式成长、包容性发展,体现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农村产业化的典型特征,为有效解决“三农”难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两化融合”的新经验,也为解决城市就业和创业问题提供了借鉴。
商务部信息化司副司长聂林海认为,“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农民;同样,要搞好农村信息化,信息化在农村的成效,关键同样在于农民。搞好农村信息化关键要解决6个字:能用、会用、想用。
记者看到,网商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实现就业转移,培育了一代新型青年农民,激发了农民的学习动力,促进了农民素质提升;外出打工农民回乡创业和致富,有利于解决农村“空巢”的社会问题,对当地农民家庭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民幸福感的提升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当然,沙集模式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专家们也指出,沙集模式尽管现在发展的非常快,但应该说仍处于初步阶段,需要在创立品牌,规范知识产权等方面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