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商务 > 电子商务研究 > 谁在网上“秒杀”了那些“宝贝”?

谁在网上“秒杀”了那些“宝贝”?

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2011-01-25 10:01
  半价的金条和Ipad、一折的机票……这些超低价的网络拍品吸引了上千万人同时抢拍,但往往眨眼就被拍完,甚至自己的抢拍页面还没打开就已显示被抢空。不少消费者提出质疑:为什么我们永远抢不到?

  谁“秒”走了好东西?

  半价的Ipad和金条吸引了上千万人参加“秒杀”,成功率是微乎其微,“天上的馅饼”似乎永远不会掉到自己头上。大家开始质疑:“秒杀”走“宝贝”的到底是什么人?他们的速度为何这么快?

  有着多年网购经验的买家潘晓晨说:“不用‘秒杀软件’和‘秒杀团队’,就只能看着别人热闹。”据了解,“秒杀”的走红催生了“秒杀软件”和“秒杀团队”。要“秒杀”成功,除了网速快,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于“秒杀软件”和内部消息。

  在一家专业女装代拍网店上,网页上就罗列了60多家淘宝网上的热门女装店,均可提供“代秒”服务。收费按照商品价值的5%来收,或者按照成功率高低收佣金。该网店店主朱先生说,电脑硬件好、宽带快、熟悉网购流程这些都是基本的,有相关人脉,掐准商品上架时间,或使用“秒杀”软件是“秒杀”成功关键。

  “代秒”有风险使用需谨慎

  根据“秒杀”团队的接任务流程,顾客需提供自己的账号、登录密码,有的甚至需要支付密码,这就蕴含着安全隐患。

  一位网名为“天涯若比邻”的消费者在论坛上发帖,她就在找了“秒杀”团队后,账号突然异常,买了很多奇怪的东西,并且收件人都不是她。“肯定是账号信息被泄露了。”她说。有业内人士表示,网上下载的“秒杀”软件虽然激活只需要60元注册费,但大多数软件中都被安插了木马程序,风险非常大。

  浙江国圣律师事务所律师程学林表示,通过吸引眼球的“秒杀”竞拍方式吸引顾客,是一种“注意力经济”的体现。这种新兴商业模式目前还缺乏完善的信息对称和信息透明机制,更缺乏第三方监管。如果引发矛盾和纠纷,维权方面会存在很多困难。
  • 一比多网站:一比多一比多移动平台
  • 一比多咨询热线:13361975067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4088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070060 网站ICP备案号:沪ICP备07012688号 一比多(EBDoor)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8-2018 EBDoor.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