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牌”在即 第三方支付路在何方?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1-06-02 09:44
近日,以支付宝领衔的27家国内第三方支付企业在经历了旷日持久的“等你等得好心痛”的“身心折磨”后,终于等到了发自央行的“牌照”——《支付业务许可证》。不过,一“牌”在手的“支付宝们”,尚来不及过多把酒庆功,便不得不去面对诸如内部纷争、伙伴“分道”、客户“扬镳”、战略调整、合规改造等问题。
大浪已来,淘沙无可避免。
无论置身台前还是幕后,从支付宝、财付通到易宝、拉卡拉,2010年产业中的重要角色无不是实行应用导向的解决方案模式。寻找商业模式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都很清楚:归根到底,它们是提供“次级效用”的行业。没有人觉得支付行为本身有什么乐趣,人们只想快快了结交易,好去做那些真正需要的“头等效用”——购物、吃饭、打电话。
第三方支付公司最大的竞争并非彼此之间的竞争,而是与传统支付方式的竞争,是电子支付与现金、货到付款、邮局汇款等之间的争夺。这也意味着它们的职能从一个大一统的技术平台提供者,开始转向对现实中错综复杂的支付链条进行诊疗和电子化改造。
无论各个公司的业务结构是横跨多行业,还是专注于一隅,都无法否认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技术实力,更取决于它对所进入领域支付现状的理解,能否从中寻找到支付链的“断点”,并通过电子支付手段创造性地进行修补。商户需要的是定制化的支付解决方案,创新因而成为支付厂商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近几年在很多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话语中,频频出现“应用场景”这个词汇,以此作为讨论客户需求的出发点。
在电子商务支付和网络游戏点卡支付领域,对商户和消费者双方需求的贴合都十分重要。因此,除了功能的完善,如支付宝、拉卡拉等支付公司还必须提供无所不在的渠道触角,以及令人信服的信用。
而专注于服务行业客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则如影随形,平时人们可能根本注意不到它们的存在,在网上购物、支付电费或者购买游戏点卡的时候,它们的身影会突然从银行和网站背后闪出来,为人们的支付过程提供便利。
它们的注意力在于满足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航空公司、保险公司或者移动运营商,它们对于这个“网关”的外延需求十分复杂细微,稳定性、兼容性、响应速度、是否可拓展、维护成本、是否能被现有合作伙伴轻松掌握、支付品牌与自身品牌的呈现次序等都在其考虑范围内。而且由于很多产业对于电子支付都是新丁,客户们往往更喜欢选择有经验的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不介意自己和竞争对手使用一样的系统,这使得行业解决方案的市场价值更加可观。
除了按照行业对支付进行分类,所谓应用场景的界定还包括了对不同使用者特定状态下使用情境的描绘,据此将一条支付链条进一步分割。从发卡机构(商业银行)、银联交换中心、支付网关、支付代理商、商户直到消费者等之间,每一个环节都有各自职能侧重,资金结算、客户服务、差错处理、商户接入等,每个职能又都可能产生相应的商业价值。
也就是说,当一条支付链条上的“断点”不止一个时,断点的修补者也可能不止一个。这导致产业生态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每个行业,甚至同一行业的不同公司,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支付工具,不同的消费人群按照心理特征、保守程度、互联网化程度和学习能力,都可能有第三方支付公司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