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IT业界 > 互联网世界 > 社交媒体的无限可能 

社交媒体的无限可能 

作者:彭韧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2011-06-20 01:20
    四月和五月交替的一个星期中,一场婚礼和一场葬礼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话题。4月29日,全球瞩目的威廉王子与未婚妻凯特·米德尔顿的王室婚礼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三天之后,美军在“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将此前被宣布击毙的本·拉登葬入北阿拉伯海,并为这个他们猎杀十年之久的头号敌人举办了一场至今没有公开画面的海葬。

    无论是婚礼还是葬礼,在经济学分析中,它们都是一种用来告知当事人生活状态重要变更的公开仪式,与其功能性相比,其所蕴含的庆祝和哀悼等感情寄托反倒只是附属品。例如,在经济学这种“晦暗的学科”看来,婚礼的主要功能在于向公众宣告丈夫对于妻子的专属权。在信息传达不畅的古代社会,遍请亲友、举行一场大张旗鼓的婚礼的确是实现这种告知的最佳方式。因此,即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婚礼往往都在夫妻为对方佩戴专属权的象征——婚戒时达到高潮,就连童话般的王室婚礼也不例外。

    在信息传播成本大大下降的现代社会中,如此铺陈的公众仪式是否仍然具有意义?用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眼光来看,当今这个世界的透明程度将不允许一个人将现实生活和网络身份截然分开,因为所有人都将拥有一个与现实状态同步更新的网络身份。如果威廉王子拥有一个Facebook账号,而他又希望公开与凯特的婚姻,他就只需要将自己个人信息里的感情状态(Relationship Status)从“单身”改为“已婚”,这一在以往需要耗费巨资才能实现的功能,如今只需动用几个比特字符。

    威廉王子的确曾经拥有一个Facebook账号,不过这个开设于2007年的“威廉·威尔斯”账号早就停止了更新,也不能再添加好友,但这并不能阻碍威廉王子通过Facebook来发布婚讯。实际上,英国王室不但在2010年底就开设了王室官方的Facebook账户,还专门为此次婚礼开设了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的账户。王室婚礼的意义其实早已超越了信息告知那么简单,英国人甚至寄望于通过这场婚礼提振英国的经济形势和国家形象。

    在美国、英国这些社交网站率先生长的国家,社交媒体的确正在成为个人发布信息的重要窗口,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中的状态更新来与恋人进行沟通——社交媒体不仅帮助他们结交朋友、与陌生人搭讪,还可以帮助他们将以往痛苦纠结的分手过程简化为从好友列表中删除、屏蔽这样的简单操作。这种现象催生了一种名为“分手警告”的网站应用,根据这一程序,系统会自动通知将你的好友已经改变了与你之间的关系状态,或者告知你心仪的用户已经变更了自己的单身状态。

    一项针对美国近年离婚诉讼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美国离婚案律师表示,社交媒体上调情的信息和照片正在被越来越多地作为出轨或劈腿的证据。在社交网站中,Facebook在引发并见证婚外情方面的各项用户指标均独占鳌头,用户使用率高达66%,Myspace、Twitter和其他网站则分享了其他34%的比例。根据美国一家专门处理离婚事务的法律公司——离婚在线(Divorce-Online)的数据显示,该公司所处理的离婚协议书中有20%都以Facebook信息作为证据来源——当事人的个人资料、状态及好友等信息中暴露的蛛丝马迹都被用来当做婚外情的证据。英国也有相似的情况:一名男子在看到与自己分居两地的妻子将Facebook上的婚姻状态从“已婚”改为“单身”后,竟然蓄意对其进行谋杀。

    为什么这些人不惜冒着婚姻破裂、事业碰壁的风险也要在社交网站上公布自己的真实信息?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将网络行为与真实生活分开,而是作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的互联网正在成为历史——社交媒体并没有使用技术手段来强制用户暴露身份,但如果电脑屏幕后面的那只狗不自报家门,它又怎么能肯定跟它捅来捅去的好友不是一只猫?

    这让社交媒体上的个人信息发布上升到了足够被严肃对待的程度:妻子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丈夫在社交媒体上隐瞒婚姻状况已经属于不忠,这种态度不再被认为是神经过敏。社交媒体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玩具,它直接反映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曾经炙手可热的3D网络游戏“第二人生”在社交媒体兴起后的逐渐失势就非常容易理解了——人们现在需要通过网络来实现和改变的已经不再是第二人生,而是他们的“第一人生”。

    虽然听上去有些八卦,但5月中旬发生在中文网络世界中的“私奔”事件的确十分值得玩味:一个小有名气的投资人通过几条连续发布的微博来宣告自己“私奔”了。在这一事件中,个人在社交媒体发布的信息范畴已不限于公开性信息,而是被延伸到了以往被认为是隐私或者不可告人的领域。虽然其内幕还没有完全清楚,但如果这不是一个玩笑或者行为艺术的话,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当事人已经选择了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夺路狂奔,但他仍然觉得有必要在网络空间进行公开发布和宣示,这说明他对于自己的网络身份赋予了足够的严肃性。因此他不但选择通过微博来公开发布自己“私”奔的信息,还暂时拒绝了其他渠道和方式与亲友的沟通。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受众对此事的态度如何千差万别,几乎没有人对信息的公布方式本身提出疑问。

    我们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最终将具有多大程度的严肃性,网络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改变究竟可以到达何种程度?还在不断生长的社交媒体一直在显示它对人类生活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力,但是,用户数量的增长可以用数学模型来估算,行为方式改变的效应却难以衡量,也许这才是投资者们不断刷新对社交媒体估值的根本原因。扎克伯格曾在Facebook创办早期反复强调“我们还不知道它是什么”,到今天,这个疑惑仍旧无解——社交媒体只是在不断向我们展示着“它可以是什么”,以及“它还可以是什么”的无限可能。

热点文章
  • 一比多网站:一比多一比多移动平台
  • 一比多咨询热线:13361975067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4088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070060 网站ICP备案号:沪ICP备07012688号 一比多(EBDoor)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8-2018 EBDoor.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