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方式进入2006财富生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02-14 11:20
2005年已在成为历史。在这之前,人们喋喋不休、絮絮叨叨地忙着盘点,乐此不疲。有褒扬,有数落,有展望,有解构......从正襟危坐到-坐而论道,从道听途说再到说三道四,"十大"、"十佳"、"十个最"......等等,一年365天,上到"神六"飞天,下到煤矿事件,都在"数字化管理"中被-一一罗列、消解。因此,不排除那些被整理得一塌糊涂的盘点,会让人们误认为这个世界正变得一团糟。事实上,许多事情还是进展得很不错的。George Melloan,这位《华尔街日报》国际版的副编辑,他在《2005,足以令人欣慰的一年》的结尾感觉良好地写道:"总而言之,2005年还是不错的一年。"
当然,不管你是否同意,或者满意,2005已然过去,2006正在继续。盘点还需要300多天,展望倒是可以趁热打铁。事实上,我们接下来所罗列的6种进入20-06财富生活的方式,只是作为一个对于当下观察以及对于将来洞悉的知性判断所作出的脉络梳理。是6个而非更多,一来是为了对应06'这一年,二来生活风向如"弱-水三千",不多不少我们惟取"六瓢"--
回归商学院
据麦肯锡报告,到2010年中国对具有国际背景的高级经理的需求将达到7.5万人,这比中国目前拥有的高级经理人数足足多了7万有余。而这一培养计划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奇迹能否持续。"过去,绝大多数中国公司都是本土企业。而现在,它们业已成为全球领域的竞争者,如果缺乏专业化的管理技能,这些企业将难以生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执行副院长张维迎曾如是说,事实上,它并非危言耸听。
经济全球化,管理无国界,输赢就在起跑点。从全球商业生态圈来看,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地创建起新一代管理管理阶层,这是当前最迫切、最紧要的任务。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已经超过了25年,经过这20多年的高速增长,许多中国经理虽已成为地区或国家级公司的负责人,但是仍然缺乏能够让他们的企业与全球巨擘分庭抗礼的-管理技巧。而西方公司在设法挖掘拥有13亿中国消费者的庞大市场时,也迫切需要通晓中国问题的本土经理,而这一点却是训练有素的西方经理所望尘莫及的。这就意味-着在未来,有着深厚本土经验和扎实西方学识的经理人会是市场所需。
以前,我们只有到了西方才能求经于西方,而现在,当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陆续与西方包括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凯洛格商学院在内的顶级商学院合作以来,我们-在自家门口就可以坐享其成,而不用再担心漂洋过海、离家别妻地跑到国外读书了。
毫无疑问,今天商学院热的复归,是国内培训市场成熟以后的稳健发展,是进程的良好延续,我们将有幸目睹中国本土高端商业管理阶层的崛起,而前提则必须是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只向"钱"看的包袱。
鼓励创新设计
请注意,"创新"不再是那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的几种诠释。现在的"创新"在关乎技术的同时,也关注设计。正如《商业周刊》在报道"20-05年度工业设计大奖(IDEAS)"时曾写道:"当人们在20世纪90年代谈起创新的时候,总会突出技术的重要性。然而今天人们谈论起创新时,则更多关注的是-设计。在面对五花八门的选择不知如何是好时,消费者往往把设计当成新的区分标志。在无数的类似产品和服务中,设计是能使人'眼前一亮'的重要因素。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管理者正开始借助设计创新来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获取新收益并扩大利润。"而在两个月前在香港落幕的"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也相信"设计令生活-锦上添花;为生活带来惊喜......优秀的设计提升了亚洲的生活质素"。可以预知,创新(设计)正在迅速成为一种企业必须拥有的竞争力,它已经从单纯意义上地-赋予产品形状和颜色演变成一种可供公司管理层使用的强大工具。设计方法能使经理人走近客户,设计调研可以帮助管理者预见未来,而设计战略则可以帮助公司进行创新-。
看看苹果,看看惠普,看看三星,看看BenQ......它们已经洞悉竞争未来的关键,并且用行动来实践他们的信念。把脉未来商业发展大潮,一个标志性的界碑可-以被摆在更为显著的位置:"商业社会更重要的是创新;在新世纪,什么都要创新,创新主导一切,没有创新意念的东西,将会被淘汰。"
关注文化经济
在《华尔街日报》早先发布的2006年十大行业十大趋势中,广告业和广播(电视)业榜上有名,而它们共属于广泛意义上的文化产业。与此同时,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于文化产业,也明确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