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IT业界 > 互联网世界 > 用“自律”和“法律”破解网络谣言

用“自律”和“法律”破解网络谣言

作者:陈英 来源:《法制日报》   2011-09-02 10:50
    无锡发生一起某招商城业主为表达诉求而聚集的非法游行。无锡两位网民发帖称有人在游行事件中死亡,随后,警方展开侦查工作,查明两人身份,两人都承认自己是编造内容发帖。警方对两人作出拘留10日的决定(8月31日《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网络谣言,不仅对网络公信力产生沉重的打击,给互联网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和危害,也引起了不必要的恐慌,严重干扰了社会秩序,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惑。诸如此类的各式谣言在网络上发酵、流传。如何遏制、打击网络谣言,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课题。
  网络谣言的滋生,源于网上道德意识的缺失。网络是个相对特殊的地方,是一个虚拟空间,“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充分说明了网络的特殊性。这导致长期以来,许多网民在网上发表言论的过程中存在着“互联网本来就是瞎讲讲的,并不当真”或者“恶搞在互联网上很流行,不算什么”的想法,因此,在发表言论时,往往不辨真伪,只图一时之快,仅以能否引发轰动效应为其判断标准,导致网上信息、言论混乱的局面。
  网络谣言的滋生,源于法律制度的滞后。与我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民数量的快速增加相比,我们的法律和政策管理并没有相应跟上,导致一些管理部门在互联网的管理上无所适从。比如,我国法律将利用互联网捏造、散布虚假信息、言论,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规定为违法,但对何为散布虚假信息、何为虚假信息,并没有进一步的明确规定。这不仅不利于互联网的管理,而且不利于网民把握网上言论的度。
  铲除网络谣言需要“自律”与“法律”的结合。一方面,需要网民的“自律”。毕竟,互联网并不是道德的墓地,更不是法律的盲区。公民的网上行为同样受我国法律的约束和调整。网民虽有言论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任何国家都不允许公民散布一些足以影响公共秩序、危及公共安全和国家利益的言论。如果以引起社会的恐慌和混乱为目的,实际上也造成了这样的影响,显然为法律所禁止。因此,要加强网上文明与道德的教育,教育广大网民做一个文明的网上公民。另一方面,要加强互联网法律制度的建设,织密互联网的法律保护之网,厘清网上言论的边界,严惩网络谣言的传播者。
热点文章
  • 一比多网站:一比多一比多移动平台
  • 一比多咨询热线:13361975067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4088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070060 网站ICP备案号:沪ICP备07012688号 一比多(EBDoor)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8-2018 EBDoor.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