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为什么贡献内容
By users, for users。这种用户产生的,用户自组织的内容已经成了所谓web2.0的重心,不少人以为只要加上这些功能,自己的网站就能够马上2.0了。只是往往事与愿违,用户未必买你的帐。用户为什么会贡献内容给网站?
1、出于自利的心理:当用户主动贡献内容对他自身是能够产生利益的,用户容易自然产生使用服务,贡献内容的意愿。网摘站就是这方面典型的例子,用户使用网摘首先是能够满足其自身对信息记录与未来检索的需要,而这种行为同时帮助网摘站形成了内容。
2、出于社会性的需求:如果用户贡献的内容能够给他带来参与到社会性交往与交流中,也比较容易促发用户的动力。Livid之前在“用户为什么自愿免费贡献内容给一个网站?”这篇文章里也提到过“ 期望被周围亲近的朋友们关注、 期望被更有 power 的人关注、炫耀自己拥有的或者自己知道的,或者说共享”,这些都是由用户的社会性需求驱动的内容贡献。
3、出于利他的原因:尽管这种情况非常的少,但的确存在,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维基百科。大部分在维基百科上贡献内容的维基人并不是因为自利的目的,也一般不会满足他的社会性需求,而是出于他希望分享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知识与专长而参与编辑和撰写。
那么对于三类不同的动机,网站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其为自己服务呢?
1、对第一类用户,关键在于如何将主观的利己变成客观的利他。以网摘为例子,用户使用网摘对于网站而言带来的好处是对网络内容的组织,而如何保证用户出于利己目的而对网摘的tag会对一般用户都有共性,从而为网站和其他用户带来利益?比如,当你收录网页到Del.icio.us中时,它会告诉你其他用户是用哪些tag来标记这个网页,为你建议相应的tag,从而实现这一目的。在豆瓣中,用户往往最初使用它也是为了记录自己的读书观影的历史,是一种利己行为,但通过这种用户利己行为的积累,则形成了数据挖掘的庞大基础,可实现利他,而这种人人客观上的利他又进一步可以利己。(从网摘的tag引申到豆瓣的Tag系统,就可以发现豆瓣的Tag使用行为设计上存在很多缺陷)
2、对于第二类用户,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社会性的需求。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大多数人写作blog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潜在的社会性需求,如果这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话,写作blog往往都难以持久。读者的阅读与评论、朋友的关注、用户的点评等等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满足用户的社会性交往的愿望。
3、对于第三类用户,需要处理如何给予用户更大的认同感与成就感的问题。比如利用反映用户贡献程度的等级或者荣誉,通过某种方式突出用户这个“人”的因素,而不仅仅是隐藏在其贡献的内容的背后,从而部分转化到上述第二种动机,利用用户社会性交往的需求来促进用户。
ps. 上述只是一些学习和思考的笔记。
---相关评论---
这样的分类暗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需求,社交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对第一类,如何去找到如书签那样的契合点,是关键,难度满大的.
第二个分类,倒是解释了我一直以来对MSN SPACE限制颇多却能蓬勃发展的疑问,通过在线的MSN,朋友之间可以很轻易发现朋友的BLOG是否更新,并查看,留言的也基本是朋友,这满足了大多数人的社交需求.这一点是其他BLOG无法比的.
第三类,就不说,在中国这样的人,还不算多
为什么?谁贡献?贡献什么?怎么贡献?
其实这个问题整明白了,我觉得您就拿到了金库的钥匙。
2.如果您来研究这问题,会采用什么方法研究?
3.cnsns:这块砖头您可要弄一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