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研究
作者:勇全
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2011-09-16 09:3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nternet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我国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基础。信息化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农村信息化问题不仅是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消灭贫困,也是奔向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引言
所谓农村信息化是指在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的采用以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农村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科学的综合系统工程。作为农村信息化,核心的一点就是能够把农村的信息传播出去,同时让外面的世界能够了解农村。第二,能把外面世界的信息传到农村来,能够让农民及时了解外面的信息,实际上是信息的一个互通。
二、电子商务概念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农村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从事涉农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在网上完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购买和电子支付等业务交易的过程。
目前我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条件和因素还没有满足。还面临着观念转变较慢,认识不到位、农民上网比例低、农业网站分布不均匀,利用程度低、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缺乏等等困难和问题。
2、但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十分必要的。一是信息供给方式的变化,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中的信息不充分、不畅通是最严重的,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信息的不充分对走向市场的众多农民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增加了他们的风险。由于信息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大多数个体生产者都遇到了缺乏信息和不确定性选择的难题。
一方面,由于不能掌握市场信息,难以根据市场信息来有效地调整生产结构,造成机会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信息滞后造成市场错位,产品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造成市场均衡的脆弱性和进人市场的盲目性,使产品短缺和产品过剩交替出现,农民私人产品的价值无法实现,严重影响了农民收人的稳定增加和生产积极性。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可以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从而形成农业信息的商务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二是专业市场的建立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中国农业问题关键在于“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由分散的独立生产者所生产的大宗农产品要汇集到城市中去,分销给众多的消费者,需要一套有组织的、完善的销售网络体系,也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但就目前农村发展来看,单个农户和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机制,即中介缺失而非市场缺失,而这些市场是建立在信息流和物流之上的,这就需要尽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民虽然在多方面已经努力地去适应市场的需要,但在销售方面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去甚远,不能主动地选择最有利的市场去销售,而是在被动地等待市场的选择。电子商务的发展无疑为解决农业发展中农产品的流通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传统经济下的流通过程,形成由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组成的,并以信息流为核心的全新的流通过程,推动中国农村的新发展。
因此,通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不仅可以促进更好的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还可以提高农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
三、海淀区农村电子商务现状
为全面推进北京郊区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2003年6月北京市政府启动了“221行动计划”建设工作,即摸清市场需求和农业资源两张底牌,搞好科技和资金两个支撑,在摸清两张底牌、抓好两个支撑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农业信息平台。实施“221行动计划”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城乡统筹为总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北京郊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和合理配置郊区农业的市场、生产、人才、科技、资金等各项资源,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和产业化经营,加快郊区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海淀区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开展了区域内的“221信息平台”建设。成立了海淀区农产品产销信息协会,利用北京市“221信息平台”(即“北京现代农业信息网”)和“海淀新区”网站,对本区种植、养殖等涉农企业和农产品进行展示,并开展网上订单、网下销售。目前在全区共有会员191名,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让这些会员能够上网发布信息,海淀区农业信息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化以及信息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意识和操作、写作、应用水平。目前,海淀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电子商务系统。
四、海淀区农村商务数据流动
在还未实施农村电子商务之前,先进的信息流动方式也可以促使农产品有效的流通。
1、龙头企业+农户
这种服务模式主要是根据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需求,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实现企业与农户的联结,引导农民进行种、养殖生产,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请相关技术人员对农户集中进行技术培训,既保证了原材料的质量和供应量,又为农户在生产中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提供了保证,农产品销售阶段,企业利用信息化优势把握市场价格,采取比市场价略高的价格进行收购,一方面确保农户利益,另一方面确保企业下一季度的货源,企业和农户在合作上实现“双赢”。
2、龙头企业+协会+农户
这种服务模式主要依托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企业,联合农村经济组织共同对农户服务,带动农户进行农业生产,企业负责农产品加工、销售,引导农户的种养殖方向,协会在生产过程中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组织农户搞好生产,农户负责直接的生产管理。农产品销售时由协会组织农户与企业进行价格谈判,提升了农民在交易中的谈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