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高速发展的今天其真是个“骗局”?
日前,乐淘CEO毕胜一个关于“电商骗局”的演讲在国内一石激起千层浪。
毕胜认为,电子商务行业表面繁荣,实则浮躁,并指出“电子商务是个骗局”,是严重的赔钱赚吆喝,是一种完全不赚钱的模式,“从亚马逊开始一直到现在所有的电子商务公司没有规模化盈利”。与此同时,他呼吁同行冷静下来回归生意的本质,就是赚钱。事实上,虽然去年乐淘网的毛利有30%左右,但如果再减掉物流费、营业成本、退货成本、营销成本等,结局只能是亏损。毕胜直言做电子商务感受到很大的挫败,“真的没有什么意思。”
毕胜道尽行业苦楚。亏损的不止乐淘网一家,第一个海外上市的中国网络购物企业麦考林,其二季度财报显示净亏损达到340万美元;而国内另一家美国上市公司当当网,三季度财报显示净亏损为7110万元人民币。同时,年末千团大战的硝烟也逐渐散尽,几个月前还在铺天盖地投放广告的多家知名团购网站纷纷开始裁员、关闭分站,电子商务泡沫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
京东商城CEO刘强东迅速回应了毕胜,在微博上直言其说的句句都是实话。
同期,这一年麻烦不断的马云也公开表示,“如果有下辈子,我再也不做电子商务了。”
的确,电子商务是个外表光鲜但对人极其损耗的行业。但在我们看来,电商大佬们说这些话时,发泄情绪的成分居多,用网络上的话说,叫“撒娇”。
放眼当下中国,你还能找出多少个行业像互联网或电商这样热气腾腾、有钱可募、有未来可期的新兴行业?不做这个,做什么呢?
就算做别的,何尝不也要遇到今天毕胜刘强东马云们遇到的这些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做大后,必然会与外部各种环境产生更复杂、深刻的磨擦(如阿里巴巴马云与淘宝今天面临的问题);更包括中国公司与产业普遍的体质问题——重外部营销与市场份额、轻内部效率与创新。如果说,前一个问题可有待于企业与企业家的成熟来解决,而后一个问题,则像中国商业几近不治的痼疾。
这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略加罗列:中国市场空间大,攫取市场份额的利益驱动力大于创造差异化价值或控制成本的驱动力,是其一;全球资金大量涌向中国,劳动力与资金成本皆相对低廉,故靠密集资金与劳动力成为路径依赖,技术与效率可以暂搁一边,是其一;国人不以模仿为羞的文化,坚信我能靠大体量、大资金投入把对手干掉的丛林思维,也是其一。
如此一来,无论新旧行业,无论一个行业的毛利率再高,皆迅速变成刀尖舔微利的红海,掀起竞底式价格战,概莫能外。
那么,是不是在中国就没法把这样的企业做大啦?当然不是。
如果中国这些新兴电商真正去研究一下电商鼻祖亚马逊的做法,看它当年是如何顶住连续亏损的压力、极力控制成本、改善物流与效率、做好用户体验,从而开创出微利空间,并适机转型为物流与平台服务商、内容提供商与云计算服务商的,他们就知道,电商这行业,即便在美国,亦无必然的利润可言。
在国内,新兴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们也不乏励志对象。事实上,他们向老一代的传统企业家学习太少了。刘永行刘永好兄弟做饲料近30年,恐怕大多数时间都在一分钱一分钱地抠利润,几时有过这样的抱怨?直至刘永行做第二主业时,他也是用极强的成本控制、精细管理才熬过国家对重化工的调控,挺到现在。
如果所有跟互联网相关的行业企业都动辄要向Google、百度的利润率与市值看齐,那只能说你找错对象了。对大多数行业来说,互联网愈将基础设施化而不是推高毛利的因素。那些追逐暴利模式、沉迷暴富惯性的电商们,或许真的可以考虑退出了。
学一学“亚马逊模式”
亚马逊是全球最为成功的电商案例,其成立之后经历了连续八年的亏损,才获得盈利,但是亚马逊成功的原因却被我们的电商忽视了。
国药控股电子商务项目经理鲁振旺发微博称:“我们的电商用亏损换得是用户的贪婪和短暂的辉煌,亚马逊用亏损换得是平台的粘性和视频娱乐等新业务的驱动,目的不同,结果也会不同,一个是卖血求生,一个是圈地放羊。”
虽然亚马逊的商品在价格上很有竞争力,但它并不靠所有的货品在任何时候都有最低售价,并不拍胸脯保证比得上或低于别的销售商的价格,相反亚马逊是通过简单便捷、人性化的服务获得用户粘性。而亚马逊多年的亏损也并不是把核心资源投到营销成本上,而是真正建设物流,搭建庞大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