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末期,国内的电视节目曾出现一股纪录片热潮。电视人把镜头对准平民百姓的家长里短、生老病死,内容质朴而生动,其代表性口号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对于看惯了正襟危坐、明星大腕的观众来说,不啻为一道清新美餐。而“平民视角”、“人文关怀”亦成为当时的流行标签,洋气程度不亚于当前的“互联网精神”。随着同质节目一哄而上,质量参差不齐、“关怀”常流于形式,甚至遭遇“摆拍”、“捏造”的质疑。久而久之,观众厌倦,风气转向,这类节目便日渐衰落,不过其影响延续至今日。如果今天你在某个电视台看到一档平民生活的记录节目,恐怕既不会认为特别,也不会感觉新鲜,它已成为一种基本的电视表达形式。
选秀1.0与选秀2.0
平民选秀同样是对正襟危坐、严肃刻板的专业比赛的一种反动,讲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追梦”故事。在前互联网时代,选秀节目(如北京台的“欢乐总动员”、福建台的“超级明星”、安徽台的“超级大赢家”等等等等)已经大行其道。如同平民纪录片一样,它也经历了从新鲜到火爆再到审美疲劳的全过程。直到2004年湖南台的“超级女声”强势杀入,彻底颠覆国内的主流选秀模式,形成选秀1.0模板。
无论“抄袭”也罢、借鉴也好,超级女声的颠覆性模式源自对观众心理的正确揣测,得益于如日中天的短信服务。它集中释放了当时积攒在大众心中的“草根情结”和“参与冲动”,短短两届便奠定了不可逾越的标杆地位,随后又衍生出同样非常成功的“快乐男声”。
伴随着快男快女的流行,互联网进入信息交互极其便利、情绪如同病毒一般传播的Web 2.0时代,这个时代人人皆为吊丝、个个都是媒体,“草根”已远远不足以引发文艺情怀,而参与无处不在。因此选秀1.0的疯狂爆发与迅速式微甚至都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过渡——人们再一次厌倦了。
选秀2.0与“互联网精神”
这次的颠覆者是浙江台的“中国好声音”,它毋庸置疑的胜利如同鲶鱼搅乱了选秀1.0的一池春水,激发出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和湖南卫视的三大杀器:“我是歌手”、“中国最强音”和“2013快乐男声”。选秀2.0即开始、即精彩。
诚然,如同行业内外人士所分析,选秀2.0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和手段,微博、微信、APP、流媒体多管齐下,水军、软文、口水战驾轻就熟,社会化营销如火如荼。从这个角度来说,选秀2.0已经俨然上升为互联网娱乐。
只是,且慢!套用某著名互联网大佬的话:互联网娱乐不是娱乐互联网,后者只是用互联网技术来做娱乐,只有用互联网精神做娱乐才能算互联网娱乐。如果把大佬用在金融行业的话放诸娱乐业,靠谱么?
在对上述几档选秀2.0节目深入学习之后,我悲哀的发现,当前正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某大佬,他的这句话是对的。选秀2.0之所以激发起大众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暗含了某种互联网精神,从而能够引起观看者的共鸣,在更深层次上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要。
一、平等
“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是互联网早期的一句名言。社交网络的兴起和国内的“实名制”导致“狗论”破产,但平等的精神导向未改——僵尸粉苏醒时也可以跑到公知的微博上骂两句,公知除了回骂两句,别无他法。
这种平等投射于选秀2.0,表现为导师(评委)与学员的平等,以及明星与草根的平等。“中国好声音”里学员的选择权逆转,让人们看到了平日予取予求的明星大腕们的“厚颜”与“可怜”一面;“中国最强音”里导师与学员之间有互助、互信,甚至有尖锐的冲突,基本脱离单方主宰的森严等级。在“我是歌手”里,这种平等关系发展至极致:你是成名歌手又如何?你是专业歌者又如何?乖乖的来唱歌吧,一句废话都不许说!不卖力的讨好我?小心我打你的屁股!
平等或产生尊重,或引发快感。这是结构扁平化和信息透明化所催生的互联网精神。
二、个性
个性化在互联网的强化源于自由、便利的意见表达,得益于长尾理论的实践——无论多么小众的需求,都可能被满足,亦与年轻一代的风貌不谋而合。
与选秀1.0对选手和评委的千篇一律式“扁平化”展现不同,选秀2.0更加注重对象的立体化刻画,给予参加者(无论是导师、评委还是学员)更加充分的表达时间和表达自由,而对其个性表现持宽容态度,甚至有意纵容。因此参与者的个性在选秀2.0中凸显,甚至露面不多的选手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2013快乐男声”海选阶段(“男声学院”)的节目在此尤为突出。结合大量事前、事后材料,制作人员经常抓住选手的典型特点予以重点放大,并配以神剪辑,极其鲜明的展现出许多学员的个性。这种思路甚至把学员的海选过程打造出一段段的小品效果,令人叹为观止。可惜的是,正赛阶段的“2013快乐男声”回归选秀1.0模式,乐趣由此大减。
三、互动
互动之于互联网如同发动机之于汽车。选秀2.0的互动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大幅超越上一个版本,除了观众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与现场参与者进行互动外。各个节目还着力展现了学员之间、导师之间、学员与导师之间,乃至工作人员、主持人与上述群体之间的互动。其典型表现就是:选手的唱歌时间少了,大家的说话时间多了。甚至发展到“中国最强音”里折腾导师的时间比折腾选手的时间还长。不过,说实话,我并不反感。原因很简单:真正优秀的歌手、真正优秀的歌唱存在于选秀节目之外,我要看的重点是“选”,而非“秀”。
互动把“选择”的过程放大化、透明化,在其中可以听到导师的痛斥,可以看到选手的吐槽,如此精彩的场景,让我分不出悲喜……还有比这更让人愉悦的事情吗?
互动增强了信息的呈现,互动过程就是UGC的过程,不过这里的User是导师和选手,我们则是歪躺在电视前,吃着爆米花喝着可乐的读者兼评委。
四、尊重
平等、个性、互动未必带来尊重,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个性十足的互相对骂。但是经由互联网激发的大范围分享、协作行为和理性思维势必重建尊重,互联网的另一重要精神:普惠也已包含尊重之意。
尊重在选秀2.0中有不同层面的展现,亦体现出显著差异。你可以认为主持人做俯卧撑是对观众的尊重,也可以认为导师骂导演是对选手的尊重。而无论何者,胜者有气度、败者有尊严呈现的愈来愈明显,这似乎是一种更加“扑食”的尊重:自由选择、愿赌服输。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梦之声”所展现的师严徒孝、兄友弟恭,与“中国最强音”的互信、互谅,乃至“2013快乐男声”的执着、疏离,形成三种典型类型,基本上做到了对“尊重精神”的无死角覆盖。
如果这三种尊重你都不讨你喜欢,没关系。在互联网时代,作为消费者的你还有最后一件法宝:
五、多样化
选秀2.0与选秀1.0最大的差别在于节目的多样化。本文所列举的几档选秀2.0节目,着力重点的区别清晰可见,你绝不会把其中一个节目与另外一个搞混,也就是说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特质。“中国好声音”玩的是弱势导师,“中国梦之声”玩的是强势导师,“我是歌手”玩的是成名歌手,“2013快乐男声”玩的是草根歌手,“中国最强音”则把导师、歌手、主持人一锅煮。
还想玩谁?只要你敢想,制作方就敢玩!
这是制作方的诚意,也是信息爆炸时代互联网娱乐的生存之道。千篇一律的选秀1.0,再见!
六、以上皆错
互联网带给人们一种最深刻的态度:怀疑。人人平等,人人皆可能是坏人,所以人人皆可怀疑。
所以以上你看到的一切,都可能是假的。你只是在欣赏一场秀,而你叫楚门。导演还是躲在电视后面的那个导演,所有的平等、个性、尊重和多样化,都是假象;什么责任、什么精神,都是导演苦心孤诣的设计,你沉浸其中而不自知,不过是电视人通向财富之路的一枚人肉棋子。所以不要再奢谈什么专业度,不要再感慨什么泡沫论。你看了,你被娱乐了,他们赚到钱了,他们笑了。
哦,对不起,打扰你入戏了,如果想出戏,请等待选秀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