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时代,如何善待财富和富人
财富是一把双刃剑,有人得益于创富时代不断增加的就业机会、高涨的工资奖金以及更多的从业选择;也有人被不断的技术进步与资本的迅速扩张挤压到社会边缘。这时,一部分人要求进一步追逐财富的权利不受限制的公平,另一部分人则要求有在财富扩张之下生存权利不受侵犯的公正。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中国先富阶层的生存状态。今年以来,先后有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身价超10亿元的民营企业家李海仓遇害、浙江知名企业家周祖豹被刺等事件发生,一连串激起种种猜测和议论的话题,让大批民营企业家在率先走上富裕路之后,不得不开始面对人们看待财富和“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
财富是把双刃剑
财富是一把双刃剑,有人得益于创富时代不断增加的就业机会、高涨的工资奖金以及更多的从业选择;也有人被不断的技术进步与资本的迅速扩张挤压到社会边缘。这时,一部分人要求进一步追逐财富的权利不受限制的公平,另一部分人则要求有在财富扩张之下生存权利不受侵犯的公正。
财富的追逐者希望尽可能多地赢得商业发展空间,追求利润最大化。贫困生活人群渴望尽可能多地获得政府资助、获得更多社会保障权利的要求。一旦上升到平均财富、限制财富创造的时候,就可能导致社会效率低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民营企业家被害,让我们活生生地感触到社会上个别人的“仇富”心理上升。当务之急,需要我们树立正确财富观:一方面,基于尊重财富的制度激励与引导;另一方面,也根植在对贫困者社会公正的保障中,让财富能够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
善待财富一个新命题
对于任何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无论贫穷或富有。对生命的尊重和善待,当是对人类最基本的要求。无论有什么样的理由,以对生命的残害来解决问题,都是为社会道德和法律所不允许的。民营企业家被害,其中折射出的一个阶层的生存文本,也许更值得追思和反省。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论断以及由他主持制定的“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曾得到过国人的由衷拥护和推崇。改革开放20多年过去了,如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一批私人财富上百万、千万,甚至亿万的“富人”。
当财富创造的追求在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推动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许多问题。就在这些先富者们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社会的走向所产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时候,社会对这个阶层的关注也几乎是必然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更多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公众其实误读了这个阶层。由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根深蒂固,民谚“出头椽子先烂”、“人怕出名猪怕壮”所针对的不仅仅是才能,恐怕也有财富上的抨击,这是导致“仇富”的缘由。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做过一项调查,对“您认为在如今社会上的‘富人’中,有多少通过正当手段致富?”的问题,仅有5.3%的人回答“有很多”。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对“富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嫉妒、眼红,固然是一种不健康的情绪,理应加以克服;但群众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对贫富差距过大的不满以及对不择手段攫取财富者的仇恨,则是一种正义感。也正因为如此,先富阶层的真实生存状态与他们展现于公众面前的形象差异较大。
对“富人”财富的来源,笔者比较同意深圳市福田区民营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深圳中科智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张锴雍博士的分析,即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家史”通常分为三个阶段:1979-1985年为第一阶段,以“胆商”为主,其特征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一批中大多数已经倒掉了;1985-1993年是第二阶段,在价格“双轨制”的条件下,以“情商”居多,靠人情关系和“后门”挣钱,他们中至今还有一批在挣扎着,发展余地已不大;1993年至今为第三阶段,出现了一批技术型“智商”,这个层次中现在已经腾飞了一批民营企业,如深圳华为公司、联想公司等。
不久前进行的第五次中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显示,私营企业主开业经营时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在法律许可的经营范围之内做小生意、开小作坊,或农业生产的积累以及民间的借贷等。同时,超过九成的私企吸纳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且被调查企业的纳税额增长远高于利润增长率。这些,无疑为人们正确认识私营企业家提供了客观可信的依据。
社会公众关心民营企业家被害的原因或许还在于,对于一个私营企业家企业生存状态的观察。事实上,学者们对于私营企业的治理结构有种种的议论,对于私营企业的生存状态有种种的担忧。对于私营企业家来说,其个人的命运往往就是企业的命运。在他身后,他的企业如何再现往日辉煌,企业命运将面临如何的转折和考验。
贫和富之间,否因为“富人”富了,穷人才穷了呢?目前一小部分人的生活困难,并不是因为“富人”富,而是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发展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