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支付安全”,通付盾衍生了三项业务,从银行的支付保镖变成了支付秘书。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毕业的数学博士汪德嘉在美国研究了多年的金融领域数据,回国创办了“通付盾”。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其他公司稍有不同,通付盾选择的切入口是支付安全。首先,辅助银行进行风险控制。与此同时,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解决移动支付安全问题。目前它的新业务是,为银行打造移动支付系统。用汪德嘉的话说,通付盾从银行的“支付保镖”变成了“支付秘书”。
为什么做这个产品?
汪德嘉在美国参与过几家从事数据分析公司的早期创业,其技术应用于零售业、金融业,被Oracle、VISA等业界领头羊收购,尤其擅长于互联网反欺诈数据分析。2011年汪德嘉有意回国创业,恰逢阿里巴巴正在策划一个有关用户身份认证的项目,由他担任顾问。在确定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之后,他成立通付盾,以创业公司的身份进入这一市场。
有哪些业务?
创业后的汪德嘉首先找到银行,辅助其进行风险控制服务。在这方面,过去国内大型银行一般会找国外金融服务公司合作,但通付盾的初期策略是以更快的服务速度和一次性付费模式替代国外大牌公司。目前,与它合作的银行有30余家。
汪德嘉认为,通付盾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所建立的“网籍库”。在他看来,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交易安全,通常的解决方法是进行身份认证,如果追踪用户的支付记录,会触及用户隐私;不法分子登录网络的行为都会留下“痕迹”,汪德嘉将PC、PAD、手机等智能设备的所在网络信息、操作系统信息、使用习惯信息等收录进来,对应成为“网籍库”,利用网籍库的数据,分析设备行为,预测支付风险。
在美国,这种方式已有公司在尝试,全球最大电子商务支付管理服务商之一的CyberSource的年报中显示,近五成的欺诈事件可以利用网籍库的方式避免。通付盾的客户包括阿里巴巴、快钱等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电子商务公司。
前两部分业务也带动了通付盾的第三步尝试:帮一些地方性中小银行建立一套移动支付系统。例如与苏州银行的合作,在通付盾手机端的App中将苏州市民卡激活,与通付盾合作的商家可以扫描手机中的身份信息,直接支付。通付盾能够将在线支付需要的u盾虚拟化。“移动支付是我希望主要发展的部分,因为离钱最近。但通付盾并不是第三方支付公司,而是帮‘第一方’支付公司做外包。”汪德嘉对《创业邦》说。
如何拓展市场?
汪德嘉在创业之后变成了公司的首席销售,在与客户的合作上,他们的方式很灵活。通付盾之所以主要瞄准中小银行,为其打造支付系统,是因为地方性中小银行处于在线支付市场的下风,希望可以借移动支付抢回份额,通付盾与银行进行收入分成。目前,通付盾已经得到了深港产学研、汉世纪等风投机构约2000万元的天使及A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