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大学生的互联网创业梦
作者:黄小伟
来源:南方周末
2006-12-21 05:01
在上大二那年,汪海就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西部淘金热的时候,很多人都去淘金,淘金人没挣到多少钱,而卖淘金所需工具、衣服的人反而发财了。
这个故事启发了他。那是2000年,整个合肥市只有三家网吧,汪海是中国科技大学计
算机专业的一名学生。
那一年,与汪海同龄的安徽财经专科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任沿海,正在读一本名叫《红与黑》的小说,他一直记着主人公于连在书中说的一句话:像我这个年龄,拿破仑已经在做什么了。
6年过去,这两个26岁的年轻人都在合肥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拥有了自己的网络公司。这时,在愈演愈烈的民工荒浪潮影响下,大批跨国公司正从沿海城市转移到安徽这个大量劳动力输出地的中部省份。
8元钱的赢利
汪海在上学时是个穷孩子。当时他每个月的生活费才60元,而其他同学基本都在200元左右。
但真正刺激他的一件事发生在2000年。那年他外公病逝,他回到距离合肥50公里的安徽舒城农村老家料理外公的后事,他吃惊地发现,外公外婆一辈子的财产竟然才有600元。在外公去世前的几天里,老人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有一次清醒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叮嘱外婆:我那件衬衫里还有10元钱,不要忘记了。
“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贫穷。” 汪海说。
这时,很早去深圳工作的哥哥在电话里对汪海提到了当时最热门的电子商务。当时学校并没有和互联网相关的课程,汪海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仅仅是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交易,但怎么交易,他的大脑里是一片空白。
2000年下半年,汪海尝试着通过朋友的信用卡,花了十几美元买到一个国际域名,建立起自己的第一个网站——“中国营销网”。为此,他还花了300元买了一台二手的286电脑。
通过这台连外壳都没有的电脑和一根电话线,汪海开始做起代理网络域名(即网站地址)的生意。几个月后,一位上海的客户通过EMAIL找到了他,这位大二学生尽量让自己在回信中表现得老练和成熟,最后做成了第一笔生意。“那个网络域名我买来是80元,卖出去是88元,挣了8元钱。”
当时提供这类服务的企业并不多。在随后的几个月内,汪海的业务呈现井喷之势,每个月的赢利已经有3000元左右。那时候,合肥市普通职工每个月的收入才1000多元。
2001年9月18日,在这一天之内,汪海挣了4万多元。在新浪网一项新推出的网络推广业务中,他为他所代理的企业预定搜索关键词,每个词预定费是8000元,新浪给汪海的价格是4000元。在这一天内,他从一大早就开始预定,一天预定了十几个词。“激动得都发抖,这一天记忆深刻。”他说。
此后,汪海开始代理企业的网络推广业务,他的主要客户是鲜花快递企业和翻译公司。“因为这两类公司在网络推广中投入最大。”他说,“还有一类就是成人用品。”在一段时间内,他垄断了全国这两类公司推广业务的80%。“我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知道他们什么时间需要服务。”
在大学毕业前,这位并不勤奋时常缺课的学生已经拥有10万元积蓄。2002年毕业前,他面临选择——是继续做下去,还是找一份正经工作?
比他早两年毕业的任沿海选择了后者。他很早就是个狂热的电脑爱好者,上学时就天天呆在网吧,后来自学了计算机编程。
2001年的时候,他离开了第一个工作单位——一家濒临倒闭的安徽门户网站,来到另一家网络企业工作(这家公司为本地的企业提供建站服务)。当时,很多企业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都在纷纷筹建自己的企业网站。
这家公司的赢利模式打破了任沿海以前认为网络公司的生存要靠风险投资维持的思维定势。“关注企业需求才是网络公司真实赢利的基础。”他说。
“汪海做事很容易”
早在毕业前,汪海的异常举动就引起了父母的不安——间隔一两天,自己读大学的儿子就能收到数额不等的汇款单,就连送信的邮递员也觉得奇怪。在2001年,汪海与客户资金的往来还是通过邮局汇款进行。
有一天,父母终于憋不住了。他们严肃地质问汪海:“你这些钱从哪来的,是不是在做违法的事情?”汪海解释了半天,父母也没能明白。
对于他毕业后的选择,父母坚决认为应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工程师,对他们来说,儿子大学毕业却在家呆着,怎么也说不过去。一直到2003年汪海成立公司后,他们才有勇气告诉周围的熟人:儿子的工作是搞电脑的。
2002年7月毕业前,汪海仍然不知道自己应该继续经营中国营销网,还是去另一家企业做总经理助理,当时那家企业给他开出的月薪是5600元。此时,一个广州的客户表示愿意出价5万元收购他的“中国营销网”,这让汪海下定决心自己干下去。
当时,国内三大门户网站先后公布自己第二财季财务报告,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宣布:中国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