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网的长尾理论网站策划思想
杨勃:豆瓣的小组,也是长尾分布。
任何人可以随时建,现在有2万多小组。第一个组有1万多人,最后一个21420组,只有1个人。我们看看中间的10710组,有3个人。再往上看第5000组,11人,仍然非常小。小组没有限制,人人可以建。没有门槛,不耗费资源,非常容易出现长尾分布。
其实,我们很早就提长尾理论,豆瓣刚出来的时候,就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15分钟名组(随机挑选小组呈现给用户),如果每个组权重一样,随机挑选的话,选出来的大多数是一到两个人的小组,所以我们要给每个组一个权重。人越多,给它的权重就越高,当时我们就是按帕累托分布公式来给每个组一个权重。当然,人少的组,也有可能挑选出来。
黄:为什么美国没有豆瓣这种模式?
杨:没有一个网站,它的模式是完全一样的。我们从其他网站学了很多功能,把这些元素都放到豆瓣里面了。推荐、用户评论,亚马逊做得非常好。这是从他们来的。很多Web2.0的元素,如标签的采用,最早是delicious,flickr。还有比价。小组实际上是bbs的延伸吧。最近的功能,我上,其实是一个rss阅读器,像bloglines那样。
豆瓣大的模式,是没有可以参考的。而且豆瓣模式,在美国是无效的。我们试过。因为亚马逊做太好了。网站设计,要考虑特定的用户群需求、他们的使用习惯。你处在什么样的商业生态环境中,别的网站多大规模,他们在做什么样的事情。这个决定了你能做什么。在美国,这个空间比较小。
有几个跟豆瓣类似的网站,现在规模都不大。包括douban的英文版也做不起来。在中国,如果有一个亚马逊这样强大、垄断的书店,我们就不可能从书开始做了。
黄:这个模式能做别的吗?
杨: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其他商品,可能就有问题。有些产品没有长尾。没有那么大量,比如汽车、手机,可能有几百种,不太可能。
黄:而且这些产品的生命周期也短。
杨:生命周期短的,也不一定就不行。我们正在做“我上”,就是你看的Blog。blog的生命就很短。一篇文章就一两天的生命。就算是keso的blog,你看看留言,也就两三天的留言,这是一个分享沟通的渠道,生命周期很短。
黄:不过,我会通过搜索来看过去的blog,比如看看keso过去对某个东西的发言。
杨:就发现的价值来讲,blog也适应长尾。keso、王小峰就是头,无数网站都是尾巴。所以,我们现在做blog,也是有价值的。能够帮你找出更好的内容。其实,blog跟书一模一样。
黄:豆瓣的“我上”blog这个功能可能会做个什么样子?
杨:其实,这是一个rss 阅读器,还是工具性的。我们还是比较关心,怎么发现。核心能力是发现,发现有意思的blog,文章。
豆瓣的定位,核心是发现,长尾理论所谓的事后过滤器。并不是真的发现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所有都在。从个人用户而言,是发现,而从海量信息而言,是过滤掉一大堆东西。过滤出几个合适你的。我以前不知道的。它一直在,需要联系起来,这就是我们的作用。Google搜索也是这个作用,而现在这种社会性的过滤,智能会更强。给用户的感受。
黄:我发现engadget很有意思,这是一个博客群,group blog。一群人就某个领域集中写博,跟杂志是一样的。
杨:这可以说是事前过滤器。engadget定位于一个人群,就是geek。当然,可能有喜欢音乐、电影、吃、时尚的人群,你是不是都可以做个类似engadget的东西呢?
黄:还是过去的媒体模式,编辑主导吧。
杨:是不是可以细化到某个群体。可以用不依靠编辑的方式做呢?这比较有乐趣。engadget只能满足一方面的兴趣,donews我去看看,但时间不长,只是一个浏览者,不是参与者。它确实有价值,对参与者之外群体有价值。
但很多人有好几方面的需求,我每天还去苹果小道消息网站,我是苹果fans。可能有些人还去体育,好几个兴趣。人的兴趣越来越多元化。杂志也是如此,有专门的按领域划分的,如财经、it,也有男人杂志,可能里面什么都有,生活啊、电影啊、engadget啊。
所以,可以不是按话题,而是按人群来分的。有两种组织方式。第二种来讲,新浪这种大门户就这样。
黄:传统媒体都很气氛(Tomx.com编者按:应为"气愤")啊。内容都被新浪们廉价拿走了。但门户新闻的确有它的优势,那就是快捷。
杨:在美国,其实,网络媒体产生内容的能力还是比传统媒体差。而中国博客圈子产生内容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中国传统媒体的生产能力比较弱。你看,电视台也跟在网络后面,甚至把flash放到电视上。
黄:传播速度差异吧。
杨:不光是这个。中国传统媒体的素养、创造力,和美国比的话,很弱。
黄:那是因为它竞争激烈,而中国的媒体受控制,当然能力弱。
杨:所以格局不一样。在中国,blog还是很强,颠覆性更大。在国外,网络只是传统媒体的补充。
黄:我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