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六位网络精英创业是如何获得机会的
当你拥有这些品质,成功也许就在不远处了。
成功的机会,有时候稍纵即逝;有时候完全要自己去创造;还有的时候,需要等待:机会总是降临在做好准备的人身上。笔者整理了几位网络精英的创业故事,看看他们是怎样争取机会、获得机会的。
陈天桥的忍耐: 放了10个月录像片
1993年的盛夏,年仅20岁的陈天桥以优异的成绩,与另外17名优秀学生一起,获得提前一年从复旦大学毕业的机会。毕业时的喧闹还犹在眼前,他却出乎意料地迎来了长达10个月被“雪藏”的寂寞——满怀抱负的陈天桥被分配到陆家嘴集团公司,他的工作是每天在一个小房间里,放映有关集团情况介绍的录像片,一放就是10个月。
10个月里,陈天桥根本无法去跟别人谈论自己的远大理想,也没办法在简单的放映工作中施展他的才智和抱负……他第一次体验了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落差。
这时候,年少气盛者或许会很快走人,但是陈天桥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很快就意识到寂寞也是磨炼意志的绝佳机会。这段时间,他潜心读了很多书,“我认识到,无论有怎样的抱负,首先是要社会接受你,而不是你去要求社会来适应你,这是当时一个很大的收获。”陈天桥说。
10个月之后,正好陆家嘴集团下属一家企业有个干部挂职锻炼的机会,集团选定陈天桥担任那家有着200多人企业的副总经理。后来陈天桥回忆说,如果那样的日子再延长10个月,他可能就坚持不下去了,那么今天,他的人生道路可能也就变成另外一副样子了。
唐骏的等待:最笨的办法也许最管用
现年45岁的唐骏,现在是盛大网络总裁。
1984年大学毕业后,唐骏非常想出国。尽管他考上了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生,但北邮的出国名额已经用完。由于出国对成绩的要求相当严格,所以,有些学校虽然有名额,但可能无人能够达标。于是,唐骏给北京每个高校打电话,询问有没有剩余的出国名额。打到北京广播学院时,对方答复有剩余名额。撂下电话,唐骏马上骑着自行车赶了过去,拿着考研的成绩单,要求转入北京广播学院读研究生。北广的老师说:“你可想好了,你就算转过来,也不一定出得了国。尽管我们有名额,但是你错过了时间,出国要由教育部决定。”
唐骏没有犹豫,直接把档案转了过来。唐骏很清楚,出不了国,大不了一年之后重新再考一回研究生,这是底线,可以承受。但他也同样清楚:一个21岁、没有任何背景的学生,想要让教育部的官员单独为自己办这件事太难了。唐骏想了个办法:他打听到教育部主管此事的是李司长,于是他在教育部的门口站了整整四天。
早上7点不到就到教育部门口去,见到李司长,唐骏说:“李司长您早!”中午他出来吃饭,唐骏说:“李司长您出来吃饭?”他吃完饭,唐骏又说:“您吃好饭了?”再到下班的时候,唐骏再说:“您下班了?”如此四天。第一天,李司长觉得这人很奇怪;第二天,李司长关注这个青年,怕他有什么偏激行为;第三天,他又觉得这个小孩子看上去很可怜;第四天,李司长忍不住好奇,终于开口问他到底有什么事。唐骏如实说了。第六天,李司长告诉唐骏:你可以出国了。
丁磊的艰苦:弹琴烧菜,苦中作乐等机会
大学毕业后,丁磊回到家乡,在宁波市电信局工作,旱涝保收,待遇很不错。但丁磊感到一种难尽其才的苦恼。1995年,他从电信局辞职,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但他一心想出去闯一闯。“这是我第一次开除自己。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很多机遇,但机遇是有代价的。有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往往是人生的分水岭。”
他选择了广州。初到广州,走在陌生的城市,面对如织的行人和车流,丁磊越发感到财富的重要性。最现实的是一日三餐,身上带的钱不多,他得省着花。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一份工作,哪怕钱少一点,总比漂泊着强。
不知道去多少公司面试过,不知道费过多少口舌,凭着自己的耐心和实力,丁磊终于在广州安定下来。1995年5月,他进入外企Sebyse工作。
最初的日子是艰难的,一位熟知丁磊的朋友说,他后来精湛的“厨艺”和“古筝”弹奏,就是那段日子“苦中作乐”的明证——也可以说是这种乐观和勤劳的性格,成就了这位“首富”。
丁磊喜欢吃上海菜,但那时收入不高,不可能每天都能到馆子里去潇洒,而且广州的上海菜都不够原汁原味,于是他亲自到市场买菜,亲自下厨。平时工作很忙,他就利用周末时间,给自己做个“醉鸡”或者清蒸鲫鱼犒劳自己。
1997年5月,丁磊决定创办网易公司,并由此一度成为中国首富。
出名后的丁磊对于金钱的要求,还保持着当初到广州时的艰苦作风。他说年轻人少花点钱,也许就少了一样诱惑,但老人不同,他现在琢磨的是怎么找个放心的人,教会父母花钱——因为他每次汇给家里的钱,父母都给他存着,他们认为孩子在外面挣钱不容易,攒着的话,还能在他需要的时候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