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时出让股份要慎之又慎
作者:张向东
来源:
2007-08-07 09:07
好行业会不断推动企业增长
回到成长经验,个人体更多一点。从10个人到200人的发展过程,是因为赶上一个好行业,所以也吸引了很多投资机构。与其说自己拼命发展,不如说是在一个行业中水涨船高。
分享成长经验前,先介绍一下我们现在的情况。我们96年开始做互联网,比较专注,做到现在已经是11年。期间,IDG、新桥这两家机构在99年和2000年分别给我们注入了资金。去年底有一个美国上市公司经过一番艰苦谈判,加入了我们公司,实际很大程度上是收购旧股的操作。中间前期一些投资者,包括IDG、新桥以及部分创始人股份的退出,涉及金额三千多万美元。
从自身体会讲,人数增长的高峰期是99年。创业开始是11-12人,做了两三年还是20-30人。直到99年感觉市场本身在高速成长,同时我们也处于一个相对领先的地位,因此自然地就被市场推起来了。那时人数不知不觉地飞速增长,一下增长到100人,2000年达到200多人,中间有个浮沉又到目前的400人。
融资时出让股份要慎之又慎
这个过程也反映了互联网的变化波动。我认为20个人是一个标志性数字,如果能持续在20人左右,说明已经有一个差不多稳定的收入模式了。这时应该去考虑找VC,但反过来讲,刚才VC是非常挑剔的。
企业融资特别是出让很大股份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小心。比如出让25%股份融了几千万,别人讲这个成本是很高的,过去我没有体会,现在体会才比较深。从创始人来讲,2000年后我们就不是第一大股东了,所以现在做事我们受到不少限制。
追求速度还是追求利润?
下面看看成长体会。到底是追求速度还是追求利润?这确实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
很多年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包括我到学校读MBA时也带着这些问题,还看了一些案例,包括自己的研究、其他企业的数据、别人怎么看财务等。但是这个答案是不明晰的。
比如在发展三年就开始赚钱时,股东和投资人的看法就很不一样,有人说要积累利润,然后上市;还有人说现在不要利润,要追求更块的发展速度。
掌握好减速和体现利润的时间
如果一个企业有一个理念:即使利润为零,每年我也把赚的钱重新投入到产品研发或市场开拓中,那它的成长速度一定是最快的。但这条路走下去的话利润永远是零,股东迟早会跳起来说不行。如果到那个阶段就开始减少投入,那利润就会体现出来,但同时你的成长速度就会降下来。
作为创始人,如果有决定权,你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让速度降下来一点,让利润体现出来,这是很难决定的事情。而且,每家企业、所在行业、市场规模、所占份额等情况不同,每家企业都需要有自己的判断。
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看,期权这种激励看似非常有吸引力,但要注意:先期期权的成本和价格比较低,一开始团队拿到较多期权的激励程度比较高,但是企业上市后期权行使了并赚到了钱,而再往后的持续激励手段是什么?我认为这是一个要考虑的更远一点的问题。
现在可以看到很多例子,公司上市后比不上市还难受,因为找不到上市以前继续快速发展的道路。所以我的体会是创始人应该考虑得更远一点。
企业培养人需要五年的周期
这么多年我也在摸索队伍怎么发展。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人,你会发当前很好的人,过了一段时期后已经不太理想了。因为这个团队需要不断去提升和改变,甚至团队又需要重新构建。
我尝试过把若干个看似非常好的人请入我们的团队,但坦白讲,失败的比例要比成功的比例高。从我的体会讲,培养人和从外部空降人,一定要结合。
不是海归或是职业经理人不好,只是有些案例确实表明,当他空降到这个企业后是水土不服的。从他的教育背景、工作历程来看都非常辉煌,但是到你这个地方后,经过几个月或更长时间的锻炼,你发现他们可能并不符合你的需要。
我有一个很深体会:企业培养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周期,一旦中间出现断档,修补时间需要五年时间。不是说不愿意空降人,实际我也在外面不断找人,不过让刚进来的人落在一个很高位置时,往往要慎重一点。
比如前面已上市公司网易。网易一直发展得比较优秀,因为丁磊自己是创始人,并且他始终控制着公司;很多时,他的信念是别人所无法理解的,但是这时他有这样的决断以及权利。这两点我觉得是相当重要的。
(节选自2007年6月19日“第三期创业邦英雄会”上的发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