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经营管理 > 企业管理 > 传统企业的电商DNA 

传统企业的电商DNA 

来源:   2012-05-17 01:55

绝大多数传统企业内部天然缺少电商DNA,意识与人才的匮乏是缺少这种基因的最明显表现,而体制机制则是制约这种DNA形成的障碍

    传统企业纷纷试水电商行业,总感觉各种不给力。在这场offline to online的运动中,有豪情的、有悲情的,但永远不乏前仆后继的。2010年国内连锁型企业有52家涉及电子商务领域,但做大做强的凤毛麟角。如果又大篇幅阐述电子商务对于传统企业的重要性,很容易沦为陈词滥调。

    09年,美特斯邦威旗下的“美邦网”筹建;10年12月上线,提出“MB+MC+邦购”的口号,电商与主营业务并重;次年9月美特斯邦威宣布停止该业务,将网站剥离给公司大股东运营。幸福来得太快也走得匆忙,从“豪情”到“悲情”,美邦网用了2年外加6700万元。

    欧莎(OSA)墙面上的几张照片让人颇有感触,它记录了创办至今经历的每个阶段。从06年的“两人小店”到如今300人的规模,从最初年营业额几万、几十万元到11年淘宝内销售2.2亿。没有“6700万”的投入,没有无懈可击的供应链,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品牌,却创造了人均80万/年(?)的创收能力,走出了与美邦网截然不同的轨迹。其中有何奥秘?

    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新老业务的融合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为什么会正规军打不赢游击队,吃细粮的不如吃粗粮体质硬?“百分之一”的一位朋友曾说,“做到今天这个规模,没有任何投机取巧在里面,都是人堆出来的”。所有淘品牌发展历史,无一例外都验证了这句话,而说这句话的人是自豪的。

    盘根交错的传统企业涉足电商领域,总是容易流产,容易营养不良,重要原因不在技术,不在钱,更不在品牌影响力,而是在人。似乎又回到了将一切问题根源归咎于“人”的窠臼。但重新审视不难发现:绝大多数传统企业内部天然缺少电商DNA,意识与人才的匮乏是缺少这种基因的最明显表现,而体制机制则是制约这种 DNA形成的障碍。网络必然会侵占实体业务利益,可能引起现有业务部门的反感。而电商要求的高效率、充分授权又与传统企业追求的稳中求进、不紧不慢有些格格不入。如何避免现有业务的利益障碍,克服线上线下的不兼容,解决人力、资源调度的捉襟见肘,等等,都是逃不开的课题。

    传统企业大刀阔斧杀进电商,信心不可谓不足。实实在在感受一把,才发现预期与现实有很大差距。人员培养、运营推广成本与传统业务不成比例,试错成本更是始料不及。原本坚定不移的信心也在与传统业务的比较中开始动摇,噪音从各个部门冒出来,由骄转哀的心态完全甚至如病毒一样开始传播 

有团队的电商最幸福

关键词:团队、自主

    踌躇着何时迈入电商领域,却发现“准入门槛”越来越高,各项成本也翻着倍的上涨。或许,几年后回头再看,“过来人”却是这样的感慨——“幸亏当时进来了”。

“进来”的首要目标是——团队。

    行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人才积累的速度,适合且有用的人才匮乏,很难用金钱在短期内解决。即便是在淘品牌企业中,老板们经常抱怨的一句话也是“招不到人”。

    传统企业涉足电商的三种方式。第一种:被动型。商品被动的通过经销商或其他渠道在淘宝上销售。第二种:自主型。主动参与网络销售,有计划的建立自营团队及可控制的分销渠道。第三种:整合型。将公司线上线下业务进行整合,形成多元化的渠道。

    越来越多的被动型转向自主型,预示行业更认同团队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对电商运营的控制力。只有如此,才可能将off line 和on line两条路线整合,真正在传统企业内部形成电商DNA,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空间。

    传统企业在直接面对终端市场时相对被动。一旦产品市场认可度与预期产生误差,调整成本巨大、周期漫长。网络渠道则更短、更直接,对消费者的把控也更精确,要求运营的反应速度也更高。

    电商发布新品,一周时间便能了解企划、推广、转化......等,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而倒推至各部门在短时间内进行调整。而传统企业的反馈&调整过程,也许会花费几个月甚至半年。

DNA缺失在哪里?

关键词:思想、人、钱

    报媒的从业经历,让我切身感受了传统媒体融合新媒面临的困境与局限。有意思的是,传统企业之于电子商务,几乎就是另外一个传统媒体之于新媒体的翻版。大家都经历过、正在经历、也许即将经历这样的过程: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被看不见……传统企业&传统媒体,迥异的行业,却同样在新兴事物面前手足无措,状况何其相似。是哪里出了问题?

    人。大多数传统企业总是惯性的在“人”上面走捷径。“空降”、“挖”、“高薪”,是财大气粗的传统企业首选。过多的寄希望于请人就能取得业绩,而忽视了激励机制、协调机制和内部利益的牵扯。或许我们因改换一种思路对待人才、团队的培养。负责人须内部选拔,且有足够的能量调动资源,对电子商务认同,富有激情。拥有这样的领军者或许是企业电商业务良性发展的第一要素,下面的团队也会很幸福。

    钱。不差钱。往往因为“钱太多”,而无法将焦点集中在本应汇聚的地方,甚至不是电商本身。更可惜的是不敢用、不会用,甚至因为失焦导致的乱用。

    没有转基因的药物可以短时间解决传统企业“人”与“钱”的问题,但我想一些抛弃了急功近利、扎实内功的手段也许更能起到“再造”效果,提供产生电商DNA产生的环境:

    该分的分,不该分的不能分。品牌不能分。新建品牌会消耗太多资源。这一点上,失败案例有美邦网,成功案例有苏宁易购。其次,供应链体系不能分。对比纯电商,传统企业在采购、生产上的规模优势不能丢,更不能因为缺失了较强的供应链而导致对上游话语权的降低。再次,仓储不能分,物流必须分。此外,团队必须分,不同的团队不同的文化;激励体系必须分,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激励方式;价格体系不能分——但可以用不同的产品线,促销时间段、组合来弥补。

    营销更适合网络、更务实。我不清楚传统企业的推广是如何计量投入产出比的。“品牌”、“影响力”这样的指标过于抽象。相信公司在汇报网络营销评估效果的时候不少人会有这样一个疑问——这次网络推广(活动)到底给公司带来了多少销量?“用户获取成本”、“投入产出比”可能对电子商务来说比“品牌”、“影响力”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更有指导意义。

    网络营销活动的重点在哪里?是提升品牌形象,还是落实到销量?传统业务的推广方式很难得到精确的效果反馈,思路更多往“品牌”方向倾斜。如果不能将网络营销的效果从流量(到达率)层面落实到销售层面,也确实没有底气去控制、规划资源,更不要说有节奏、有明确目的的投放。网络营销,任何投放都有方法转化为销售数据(至少在淘内)。不仅是简单的将免费流量、付费流量、自主访问流量进行区分,同时也应细化到各渠道的转化效果以及所产生的交易额。整体ROI(投资回报率)能够再被细化,得到各平台、各渠道的ROI。例如,在某站投放CPT(包时广告),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跟踪数据,不仅得到浏览量、点击量,更要得到 CTR、阅读深度、销售额等更有价值的数据,进而得知该渠道的投入产出效果。看了马应龙网络营销的效果评估,说实话除了传播媒介的变化,并没有看到相对传统媒体营销有多大差别,表达的还是传播量、到达率、品牌形象等指标,并没有将网络营销与在线销售结合起来。 网络渠道提供更多数据、更加透明、高效、更加“务实”。针对电子商务特性,网络营销应该做细化的数据分析,控制好手上的资源,真正对在线销售起到带动提升作用。

 

热点文章
  • 一比多网站:一比多一比多移动平台
  • 一比多咨询热线:13361975067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4088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070060 网站ICP备案号:沪ICP备07012688号 一比多(EBDoor)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8-2018 EBDoor.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