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营销人 > 人物精读 > 乡土乡亲赵翼:以茶为伴 做果壳豆瓣的混合体

乡土乡亲赵翼:以茶为伴 做果壳豆瓣的混合体

作者:吴雪丽 来源:速途网    2013-07-25 02:39

  2013年7月12日下午,“苏力”台风从台湾宜兰县及新北市交界处登陆。台风所到处,狂风暴雨,屋舍受损,人员伤亡。彼时的北京,正阳光充沛,微风和煦。晚上8点,乡土乡亲品牌创始人赵翼默默地在其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微信,“台风暴雨来袭,愿台湾的生产者和茶园一切安好。农耕的浪漫与残酷,如你所见!”

  他很担忧,刚刚与台湾茶园联系沟通,希望这场天灾不会殃及到茶园,然而这次台风来袭,沿海岸东北部的茶园首当其冲,一场损失不可避免。除了在远方祈祷,赵翼别无办法。乡土乡亲苛刻的择园条件决定了每一片茶叶的“金贵”,而这场暴雨也将被记录到它们的生长档案中去。

  大学肄业不愿被符号化的“有为青年”

  作为全校唯一不上晚自习的学生,从高中时期,赵翼就显现出他的特立独行。2002年高考,他的分数足以报浙江大学,但他却选择了中国农业大学。这个没有跟任何人商量的决定,让周围的人都颇为吃惊,他却只淡淡一句道,“我不想跟随大众。”

  凭借优异的考分,赵翼选择了农大分数最高的专业——生物科学。这在当时还是一个很冷门的专业,而他的个性,就是喜欢反其道而行之。进入农大后,赵翼很快加入了一个叫“农村发展研究会”的社团,第一个课题就是农民上访。为了完成这个课题,他们每天泡在北京南站上访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打交道。

  “做完这个课题后,我的心里很悲凉。我们改变不了他们的命运,根本无能无力。”赵翼说,随后他们又做了几组与农民相关的课题,发现问题的根本在于农民这个利益群体欠缺组织。从那时候起,他和他的团队开始利用假期奔赴全国各地农村,积极推动农会组织的建设。

  虽然只是学生,但他们却做出了几件颇为“轰动”的事。首先是在江苏沐阳建立了国内十几年来真正意义上农会,后来又在河南兰考南马庄建立了农村合作社,协助当地农民生产绿色大米。甚至还编写了一套“乡土乡亲”三农科普丛书。

  当时中国农业大学的校长是陈章良,这一位很“亲民”也深得“民”心的校长。“那时我天天骚扰他,白天围追堵截。每天夜里凌晨2点准时给他发短信,汇报今天的工作进展。”赵翼一边回忆,一边笑道。这样大概发了一个多月,有一天校长突然给他打电话,说有个见到温总理秘书的机会,准备推荐一下他们的书稿。“我当时就连夜起草了一封信,没想到十几天后竟然收到了温总理的亲笔回信。”

  这封信让赵翼“一夜成名”。他被推到镁光灯下,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各种报告、会议、活动也随之席卷而来。有一次他去山西看望全国一位著名劳模,作为当天第三拨“客人”,他在山上的博物馆被接待,看到里面全是各种表彰。暮色降临时,他走出博物馆俯瞰整个村庄,几十年过去了,这里依然是这么穷,没有任何改变。赵翼在心里问自己,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难道要这样日复一日重复昨天的荣誉和故事?那天,正好是他的22岁生日。

  “我不想成为人们期望、想象中的那个人。我就是我,不会被符号化。”同年11月,赵翼被评为年度大学生人物,同时他也做了一个选择,没拿毕业证就离开了学校。这条路他走得很决绝,那时有许多人劝他从政,凭着“又红又专”的经历,机会俯拾即是。“如果我不肄业,就永远有从政的机会,我就是要断掉这一条退路。”

  乡土乡亲独一无二的果壳与豆瓣混合体

  从学校肄业后,赵翼仍旧从事着与农业相关的事务。2006年,他有了第一个合伙人,那是一个亿万富翁,从事的主业就是茶叶。当时他们合伙做有机农业,但并不是很成功,经营上产生分歧,没过多久就分开独立创业。只是从那以后的三年,赵翼再也没碰过茶叶。“总是在一起合作过的,不是特别好意思。”他说。

  2009年,赵翼背上了人生第一笔债。当时做有机粽子,由于对未来预期太乐观,手上现金流不多,又给上游付了10%的定金,季节性产品很快就失败了。但他还是履行了所有的合同,欠下了300多万的债款。以至于在后来两年的时间内,都在挣钱填补这个亏空。

  一边还着债,赵翼一边积极与日本守护大地协会沟通交流,这是一家拥有36年有机农业经验的社会企业,早在2005年,还在农大读书的赵翼就通过环球协力社认识了协会创始人藤田和芳,也正是他启蒙赵翼投身溯源农业。

  “那时我第一次了解到,在三十多年前就有一群人致力于有机农业,那时我就确定了以后要走的路,第一步就是要复制日本的品质控制体系。”从2011年10月开始,半年的时间,赵翼的团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复制标准,但还没决定以后要做的产品。

  直到有两件事改变了赵翼的想法。第一件事是绿色和平组织发布了中国茶叶报告,揭开了中国茶叶的安全隐患。第二件事是赵翼了解到,茶叶市场还未达到饱和,绝大部分属于很低端、落后的传统竞争方式,没有多少让消费者真正满意的品牌。

  “当时茶叶市场第一名是天福茗茶,一年销售额大概是17亿港币;第二名是大益茗茶,大概12亿人民币。我们做到前三名,还是有一个不错的规模。”赵翼说,是那些茶叶内幕坚定了他的决心,“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农残品超标,消费者购买体验是很差的。”

  在赵翼看来,日本的品控体系之所以值得学习,在于其严格规范生产环节,并将生产信息完全的交给消费者。“日本很多有机食品包装袋上都印着生产者头像,以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相关机构的数据监测等。”而乡土乡亲效仿的就是这一模式。

  与乡土乡亲签订合同的茶农,必须按照他们的标准进行种植,产品要有清晰可查的种植记录,包含土壤成分、施肥状况、风险评估等各项信息。并且在最终售卖的茶叶包装袋上,也会印上生产者的头像。

  不同于其他经营茶叶的同行,赵翼不允许公司同事叫任何同行为“老师”,“很多人都道貌岸然在讲茶文化,讲茶经,茶的文化本质上和其他食物没有区别,它首先应该是农产品。”赵翼坦诚,公司内部从来不谈茶文化,大家反而把茶农称作“农作艺术家”,并且为他们拍摄了多部微电影。

  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是“乡土乡亲”品牌特色之一。通过微电影展现的农耕景象朴素动人,也因此拥有众多粉丝,“我们是独一无二的果壳和豆瓣的混合体,既具有文艺小清新的范儿,但同时又极具理性,永远不会被忽悠。”谈及此,赵翼略有点得意。

  打开黑箱透明溯源实施社会化监管

  2012年,在派代电子商务年会上,赵翼遭遇了一件郁闷的事,同在一桌落座,许晓辉(初刻创始人)竟然不搭理他。直到第二次朋友聚会,赵翼介绍自己正在做的事,许晓辉突然一拍大腿,诧异道:“原来你不是做有机农业的啊!”许晓辉认为做有机农业的都是骗子。

  赵翼苦笑不得,作为最早一批从事有机农业的人,他曾经尝过这个“新兴产业”所带来的甜头,也同样见证了一个名词的信用透支。“2005年,大家还觉得这是一个前途无量的行业。有机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但是已经被污名化。”

  “信用透支,最大的原因在于它们从来没有试图公开信息,如何监管?怎样做品控?这些都是黑箱。”赵翼明白,一件事被污名化后就很难再重新建立起来,这使他更加坚定不移地复制日本品控体系,透明溯源打开黑箱,进行社会化监管。

  这显然并非易事,从去年到现在,20个月时间内,他们只找到4位达到透明溯源体系的茶园生产者。乡土乡亲的茶叶检测是使用的欧盟标准,比国内多了100多项指标,因为要说服茶农按照自己的标准来种植,并给他们进行培训和交流,所以在上游会花费巨大精力。

  就像当初自己选择农大不被人看好一样,赵翼说中国的农业生产者从来没有被大众所理解过,而这个时代的消费者也同样是弱势群体,“中国的食品安全本质,不是道德和民族素质的问题,而是高度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而只有透明溯源进行社会化监管,才能重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任。

  尽管有许多人称呼乡土乡亲的茶叶为“有机茶叶”,但赵翼却不愿意将自己的产品和“有机”两个字挂上钩。他强调,无论是品控标准,还是透明溯源体系,跟“有机”都完全没有关系。“在日本最好的有机食品企业中,有机商品也只占到13%的比例,所以现在我对这个概念抱着强烈的怀疑。”他认为在今天的中国,只卖有机食品的网站是根本不可能有的。

  只是这些变得并不重要,如今他更看重的,是如何汇聚消费者的力量去转变生产者的生产方式,比如将茶农头像印在包装上,这不仅仅是一种营销技巧,更是提高茶农责任感的好方式,他们必须对自己的茶叶非常有信心才行。

  “在成为茶行业前三名之前,我不会做别的。”创业多次,赵翼始终在农业领域沉浮,比起十年前刚进大学校门,如今他更加坚定了在这条路上的决心,比起那时做农民上访课题时的无助感,他已经有能力用行动去促进一些事情的改变,并使之裸露在太阳底下,坦诚接受所有的质疑。   

  • 一比多网站:一比多一比多移动平台
  • 一比多咨询热线:13361975067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4088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070060 网站ICP备案号:沪ICP备07012688号 一比多(EBDoor)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8-2018 EBDoor.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