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营销人 > 人物精读 > 魏来谈成功秘诀:网络编辑照样成CEO 

魏来谈成功秘诀:网络编辑照样成CEO 

作者: 腾讯科技  洛洛河 来源:   2009-10-16 02:25
腾讯科技讯 10月16日消息,MySpace中国区CEO魏来本周做客IT龙门阵,和现场网友分享了自己从一个普通的互联网编辑成长为CEO的旅程。在龙门阵现场,魏来分享了个人经验,并对网络编辑职业生涯、SNS及视频网站发展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魏来认为,从编辑到CEO有四个条件必须具备,第一是要抗累,第二要会学习,第三个要摆脱现状的动力,第四要有善于发掘和利用机会的能力,并且发现机会后还要有狠劲。

精彩观点:

VC选拔一个公司的CEO,特别看重在美国学习工作过的人,然后他回来中国还保持非常强的学习性,VC特别看重这种人,哪怕他中间有一些失败的经验。

现在中国不如美国电子商务使用率高,因为它的社会诚信、信用体系、物流体系都是,整个生态链都是很完整的。

新兴的像视频、SNS在网站中的结合和应用,以前绝大多数都是封闭的,而现在讲世界是平的,任何的事物之间都有关联性,能不能把这些东西串联起来形成开放式的平台,这个慢慢会成为主流。

网络编辑这块是讲基本功的,他需要懂内部业务的流程、规章,现在也要有很多创意,组织能力、策划能力更强了。80后、90后这一代,跟我们70年代的人不太一样。

以下是龙门阵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今天又在这里跟大家见面了,经过了一个国庆节的长假,非常荣幸邀请到MySpace中国区的CEO魏来先生,他以前也是一个网络编辑,和我们很多人一样,但他从一个互联网的一个小兵到一个领导,他是怎样走过来的?有请魏来跟大家分享他的个人经历。

魏来:大家是买票来的吗?我把它当作一个讲座,这个题目是叫龙门阵,我真的不好意思,我出国时间有点长了,我08年奥运会才回来了,所以我对互联网界,回来之后感觉到有一些地方物是人非。今天感谢大家来到这里捧场,如果买票的话,希望尽量说一些有料的东西。还是要感谢这两位原来新浪同事的邀请,我对曾经在新浪共事的同事感情很深厚。

我刚刚从另外一个地方赶过来,见到了一个原来在新闻中心的编辑,他刚刚移民到加拿大,我刚刚去看望了他,我觉得新浪就像一个黄埔军校,虽然后来有一些人离开去了,甚至去了竞争对手的网站,但是我可以用最近有一部孙红雷演的电视剧叫《人间正道是沧桑》来讲,叫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我特别愿意用这样的话来维系我们之间的感情。因为这是一个可能一般人很难理解的一份感情。

话要从11年前说起,我今天根本没有准备,因为我昨天才接到这边的邀请,所以是非常地真实的感受,没有做任何准备,未经审查。11年前的冬天,在离这儿很近的小南庄,当时我去新浪面试,冬天很冷,穿着很厚的衣服,下了车,找地方还费了一点劲,当时电话通知让我找一个小学的地方,然后就看到外头有三三两两的人在抽烟,其中有一个人是大胡子,像一个诗人,还是像一个搞音乐的人,后来进入新浪才知道那是一位工程师。然后去面试,通知我的人叫董娜欣(音),她有一个网名叫老妮,是最早体育沙龙的斑竹之一。另外就是那天面试我的人,那个人叫陈彤。

面试进行的非常快,几乎很快就决定了,我后来就想为什么这么快被新浪选中了呢?后来我有一个同事跟我说,我们是同期进去的,他是两三天以后才到通知,我是一天以后就接到通知了。从小我我就对文字特别感兴趣,这是一种子天生的文字功底,从小学到大学,就喜欢编个黑板报什么的。

我大学学的是英语,毕业之后新闻出版社北京印刷学院工作,当时教英语,我自己开了一门课,一般很少有年轻老师自己开一门课,我编了一本教材,我利用周末的时候跑到北外,或者白石桥的国图去,基本周六、周日,或者是没有课的时候,因为那个地方有国外的报纸,当时是《纽约时报》在亚洲地区发行一份报纸,就是《国际先驱论坛报》,那时候把文章复印下来,然后编到教材里面,然后给大家讲,说英文新闻的写作、用词是怎样的,是怎么写的,倒金字塔的结构。这就是当时新浪为什么选择我的原因。
因为20世纪末,世纪之交的时候,当时中国互联网其实信息是非常地匮乏的,因为国内的媒体,基本上能上网的当时很少,比较早的就是《人民日报》,所以大家想看到的很多东西,实际上没有呈现出来,那时候新浪做的,我觉得选择的非常好的一点,它做翻译,把很多体育比赛,从英文,甚至从别的语言翻译成赛事报道,后来又开始做国际新闻,因为这个也是在当时研究了国外的新的情况,像雅虎,光一个体育,觉得受众面还是比较窄了。

所以做了很多翻译工作,我当时进去的身份就是国际新闻编辑,当时觉得非常光荣,因为我自己以前接触国际新闻的时候,我总觉得我们看到的东西,实际上是这个世界所能带给我们很小很小的一块,比如说我的家人,我特别爱看《新闻联播》的几分钟,那是国际新闻。所以我当时就觉得,那给我一个机会,我们能不能做不同的东西。这个不同的东西,最早的就是海湾战争,新浪做美军行动,当时有特别机密的事情,我不知道你们其他地方知道不知道,就是新浪最早做军事报道的时候,当时我们有一个同事是从部队来的,原来部队同事有的时候给我们透露一些信息,说美军有行动,在海湾地区怎么样,这边等于是去搜集相关的报道,国外媒体一出来,马上这边能够新闻翻译完毕,然后发到网上去。

最早的一批上网人。他们特别喜欢这个东西。包括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因为我那时候进到新浪是12月底,在一楼贴了简报,是《北京晚报》,说新浪网络报道多么牛逼。我们后来做了一件事,就是克林顿弹劾案,克林顿跟莱温斯基绯闻案,我们当时也做得挺带劲的,大家觉得很新鲜,我们翻译的很多东西,报纸上都没有,新华一般审稿,都觉得这种稿不适合发,我们发了,特别对大家的口味。当然有很多社会新闻,其实新浪在初期,从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那几年,社会新闻一直是所有频道流量最高的。当然后来图片新闻也是巨大的访问量,基本上把大家对社会新闻的定义给改变了。

这就是最初进到新浪来做的工作。一个巨大的变化,发生在98年的5月8号,我们那是做了一个多月的科索沃战争了,从战争爆发之前的准备,到战争在东欧地区的时候,到战争开始打响,那时候加深了我对网络编辑的认识。我一个月有三周时间在上夜班,而且排班,还一度令我还不高兴,有时候都上到第二天凌晨三点,所以当时我整个身体负荷非常重,当时有两三个国际编辑在那儿轮班倒,很难的,万一有一个人生病,那就没有人替换了,只有一个人孤单职守,我会想到一个火车站,铁道边上有这么一个职守的人待在里面。曾经下班的时候,从万泉庄路口出来,就想一头扎到那儿不起来了。这是一辈子忘不了的,挺痛苦的一个回忆。

但是实际上最后,5月8号报道的炸大使馆事件,确实给人带来了非常兴奋的感觉,因为你发现你做这件事影响了整个国家,影响了整个社会,也激起了那么大的反美情绪。那时候对新浪的管制不是很严,还是没有太多的干涉,实际上我觉得如果放在今天的话,恐怕这个事情十有八九不会发生了。它也是一瞬间的决定,捕捉的一个东西。这就是我被写在新浪的一点,在中国最早报道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事情。

当时还有一个特别新鲜的,每当凌晨窗外听到鸟叫的时候,有几个来的比较早的同事,他们都不是做内容的,是技术人员,甚至当时的总工程师来的早,就到新闻编辑室看望一下,怎么样?昨天晚上又有什么消息,跟我说说。本来已经很困了,但是还要精神抖擞的跟他说说。一直到了99年下半年,那时候因为一连串的突发事件的报道,新浪确立了它在互联网新闻的地位,最初的一个地位。那时候给我的感觉,比最开始那段时间,安排就自如一些了,那时候我负责整个新闻的编辑业务。

但是中间还有一些时候,也是很多突发的情况,那时候我经常换女朋友,人家不愿意跟我,为什么?她跟我在一起,在外头逛街,她发现我心不在焉,满脑子都是什么空弹、爆炸、军队这些东西,所以对自己个人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是处于一种本能的反应,比如说突然有一天下班了,我跟同事走到小南庄的楼,因为新浪有很多同事住在那儿,那块房价保持还不错,突然间一个电话打来,说出事了,飞机异常,当时我还提着很沉重的电脑,下楼以后,在街上狂奔,冲到编辑室然后打开电脑赶紧工作。9.11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我正在跟一帮朋友切蛋糕,然后突然电话打来,说一架飞机撞到美国的五角大楼了,然后把刀子一扔,就冲到编辑室了。

那时候虽然兴奋,但是身体很疲劳。一直到04年的时候,04年的时候我担任新浪的副总编辑了,管的事情也比较多了。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严重的一个问题。

原来也有机会学习,这个就是今天,如果说你们要记住的一点,这个题目就是为什么从一个编辑到一个CEO,这点是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我此前有机会,就是在我真正意识到这个之前有机会学习,比如说新浪会跟某一个国外学校有合作,然后它就可以送你去,当时作为一个管理层的人就可以去学习MBA什么的,我当时去了一个地方,一个月4天集中在怀柔的一个干部培训基地,当时新浪去了两个人,一个是我,另外一个就是程民浩(音)。

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能差不多一年,主要是每月学4天,后来很快我就放弃了,不可能,无时无刻编辑不在打我的电话,说新闻发不发,头条用哪条?根本很难摆脱掉那个状态。程民浩同学很可惜,他前面学的很用功,很用心,因为他也应该意识到学历是很重要的。

但是他很可惜,他过了几门,好像就差一两门放弃了,我后来才知道的。我说你太可惜了这件事。但是到04年的时候,我发现这个问题太严重了对我来说,因为当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新浪本身已经很壮大了,那时候你要管理一个团队的难度,远远比当时99年,2000年的时候难度大很多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政府的管制,政策的管制,如果大家记得的话,04年是非常严的,比前面那几年都要严,那时候我觉得在前面这些年,我几乎把互联网报道的很多形式,基本上都尝试过了。比如说在视频上,我今天看到一个人像千龙的,比如说这个视频,在当时伊拉克战争的时候,新浪和千龙网一起转播凤凰卫视的视频,做的是风生水起的。

我觉得最初的互联网新闻是一个很开放的态势,很开放的一种情形,99年、2000年,只要你觉得这个事情有价值,就可以去报道,后来就越来越艰难了,所以在04年的时候,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感觉到有一些迷茫,当然前面还有一个时期,有点像潜伏,我不知道大家记得不记得,02年世界杯的时候,就是新浪和搜狐之间的针锋相对,那时候对我来说也是巨大的压力。因为李善友同志确实也是很有办法的,很有方法的一个人,他采用了管理的方式来对付新浪新闻的这种模式,不断地有我身边的弟兄投诚到对方阵营里面去,然后不断有自己内部的消息被提前泄露出去,被对方捷足先登,打的我们措手不及,那怎么办?只能以牙还牙,也采用了像《潜伏》里面的手段,秘密地去接头,就像无间道一样,我记得有一次挺有意思,跟一个人见面,乔妆打扮,生怕抓着,打的非常白热化。
但是后来04年的时候就舒缓了很多,新浪可能已经度过了那段时期,但是没有对手又是一个很烦的事情,觉得压力不强了,人就松懈下来了。再加上身体确实顶不住了,这么多年连续的超强度的压力,尤其劲脊椎,给我的感觉,有时候感觉生命像终止了一样,像死过去一样,然后就想怎么办呢?当时有一个人帮了我很大的忙,就是汪延,他当时建议我应该换一个环境,到国外去学习,或者是工作,新浪可以给你提供协助,我当时以工作的身份到了美国。前两年还在为新浪工作,去拜会一些美联社、CNN这些机构,争取一些跟新浪的合作,报道像奥斯卡,甚至是被调到德国搞世界杯,没有间断过。

但是出国之前,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哈佛修炼》,其中一个作者叫袁岳,是零点调查公司的老总,现在经常在东方卫视主持节目,对我帮助特别大,因为我了解了一个学校和这个学校所承担的那种使命,就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使命,那本书我读了很多遍,所以我当时有了这个想法去报这个学校,因为我觉得它跟我的新闻还是有一定的关联的,我不想报一个纯正的新闻学院,因为当时新浪的CEO建议我去读。

所以我听了他的建议,在07年的时候报了这个学校,当时有三个推荐人,美国学校申请的话,一定有几个申请人,当时一个申请人是陈红,还有一个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高冈钢副院长,还有一个是新浪原来主管政府关系的一个高管,把我自己在新浪工作的经验写了。当然写的过程,是对以往生涯的反思,因为写这种申请,要突出你自己到底做了哪些事情,我当时有点犹豫,我说这种经历,因为我知道被录取的人都是在政府机关工作过的人,尤其第三世界国家,他们主要专业是面向第三世界国家招的。

但是后来非常令人满意,被录取了,而且发给了我全额奖学金,因为他们认为以前没有互联网人士申请这个专业,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培养的人士。所以07年夏季的时候就开始学,我读的是在职人员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只有一年,时间很短,机会成本好一点,我觉得那一年的学习,对我来说,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话来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黄金时期,他也是我学的那个专业出来的,包括特首曾荫权都是那个专业出来的,我的同学,他们要么是政府的官员,甚至里面有两位是部长级的,尼日利亚的一个部长。还有像一些银行界的人士,因为他们都在从事为私营企业服务之后,也能够投入到公共事业当中去。

还有一些人,美国同学,里面有刚从伊拉克战场杀完人的军官,还有一些FBI的人,我有一次跟一个FBI的同学找房子,他就带着我,他当时是宿舍的宿长,拿着一串钥匙,有一些钥匙,他没有,他就理直气壮的去敲人家的门,一般美国人敲人家门,都是怕侵犯人家的隐私,跟他们交往,能够获得不同的这种知识,然后能够听到不同的意见,经常发表自己一些辩论,就一些国际问题,甚至像人权等等敏感的问题。

而且对我来说,还有两个好处,一个就是在所有哈佛的学院里面,你可以随便地自由去选课,在政府学院可以去学商学院的课,那时候在读一些商业方面的课程,对我来说帮助也非常大,包括经常看一些跟中国有关的会议,比如说风险投资,有一次见到一个风险投资人,他爸爸是投搜狐的,他说很多年前,他爸爸去MIT去开一个会,突然有一个小伙子拦住了他,拿出一张纸,说这是我的商业计划书,我是要把互联网带入中国的人,那个人就是张朝阳。然后那个人就问他,你为什么想当企业家呢?他说因为在中国姑娘们最喜欢的就是企业家。所以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所以在08年就完成了学业,然后就回国了。

回国以后,因为互联网还是自己擅长的一个领域,所以就回到互联网领域了。我学的是统计,因为以前看数据的方式和我自己在学校里面重新学的东西不太一样,回来还是觉得有很大的提高,会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方法不一样,选了两个方向,一个是SNS,一个是视频。SNS,因为在哈佛的时候,大家知道facebook就是哈佛的学生创立的,几乎人人都在用,甚至是教授都拿facebook和学生进行交流。

我当时加了好几百个同学,认识不认识的,或者在一个城市里面的,像有的华人,美国不同地区的华人。我觉得是一个新兴的,但是有巨大的潜力的一个互联网方向。还有一个是视频,是我04年在离开大陆的工作岗位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一直在关注的一个业务,在公开场合和在公司内部,对视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时候提醒其他管理层,说对这个业务需要投入,包括在全国很多地区我还做过一些实地的调研工作,所以我一直保持非常浓厚的兴趣。

回国之后,在几个工作岗位最后选择了乐视,因为我觉得乐视是非常独特的一个网站,大家一说视频网站就是优酷、土豆,乐视非常吸引我,它是盈利的。这点非常特殊。它怎么盈利的?只有进去才能知道,作为一个外人,无从获得内部的数据。我进去之后,它确实是盈利的。然后它也有创业板的计划,所以工作了一段时间,基本上把自己在美国的一些学习的东西转化过来,当然也有一个在美国带来的未必适用于本土的情况,乐视是更具一个本土化的一个企业,因为他们公司的创始人基本上以前不是做互联网出身的,这样的话,对我来说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非常欣慰的刚从出来,做完研究工作,然后又开始工作,然后还带着学习的劲头,所以从他身上,他也是晋商,他对成本,因为大家知道过去困扰视频网站就是成本问题,对成本的控制,对技术的追求,还有对跟无线业务的结合,对我的帮助都很大。半年时间,就把流量做了十几倍上去,找到了一些非常快速的办法。

你首先要研究,怎么样增加一个网站的流量?首先你得研究别人已经成功路子,它原来做是付费的,是VOD部分,它现在做的业务是免费分享这块的,其实以前有很多数据可以表明,这块跟搜索引擎的关系特别大,听说原来最初的时候几个网站花了上百万每年买百度的搜索引擎的关键字,当然我也想买,但是一报,百度的报价挺高,一张口要两百万,太大了,正在节衣缩食准备申报创业板,花这么多钱不合适。

去年冬天,有几个领先的视频网站,砍了费用,砍了支出,有的砍了带宽,还有的人砍了搜索引擎,所以它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对于后起的网站来说,很快就可以见到效果,这就是你要研究别人怎么样成功,当然还有执行的问题。但是后来还是决定离开,为什么?虽然有很巨大的诱惑力,券商已经入场调查了,就在那个时候我决定离开了,因为我需要看到一个公司的长期,其实上市只是中间的一个步骤而已,我曾经问一个员工,我说你觉得公司的长远发展的目标是什么?他说是上市。我说不是,上市只是一个过渡的手段,真正的是你想清楚自己到底是要做成什么样的一个特色的网站,你的竞争优势在哪里。我觉得这点在公司还不是特别让我很清楚的能够看到这一点,所以我就离开了。然后我有幸的到了MySpace。
当然他们选择我的原因,看我以前的经历,在新浪工作过,成为一个很巨大的门户网站,然后在垂直视频网站工作过,然后又从海外归来,在美国又经过了一段学习,我曾经在美国一次商学院的会议问过一个VC的人,我说你们选拔一个公司的CEO,是用什么样的标准?他们说我们特别看重在美国学习工作过的人,然后他回来,到了中国还保持非常强的学习性,我们特别看重这种人,哪怕他中间有一些失败的经验,但是我们仍然认为这种人是我们特别看重的。

非常高兴今天以这个身份来跟大家分享刚才讲的一些经历。谢谢大家。

【主持人】:今天主题是网络编辑到CEO,我听魏总的演讲以后,总结一下,从编辑到CEO有四个条件必须具备,第一是要抗累,第二要会学习,第三个要摆脱现状的动力,第四个善于发掘和利用一切机会。

魏来:当你发现机会,你还要玩命,你要有这个狠劲。很多创业者,我发现一个问题,回国之后,他们也花了巨大的资源,也绞尽脑汁,他们也很了解本土的用户和消费习惯,为什么不能够成事?因为他们总在摇摆,当他们发现机会的时候,他可能又看到另外一个机会,最后就每在一个方面取得比较大的突破,甚至突破之后,像互联网很多应用都是瞬息万变的,在不断更新换代,那么你应该经常处在一个不断地领先地位,要保住你这个地位。

【主持人】:刚才魏总说做网媒很累,曾经在小南庄的街上恨不得一头扎在地上就睡躺在床上觉得生命都要终止了。都这么累了,还能不停地换女朋友,说明还行。(笑)

我们就进入今天的互动环节,今天的主题可以问魏总网络生涯的问题,SNS的问题,视频的问题,但是尽量不要谈MySpace的问题。

魏来:我解释一下,我去MySpace的时间并不长,到现在,我觉得挺好,但是我没法给大家汇报一个结果,我期待有一天能够给大家讲,我平常也很认真总结上周做了哪些事情,有哪些值得继续研究分析的东西,但是我希望最后我给大家结合我的结果,能够给出大家哪些是失败的教训,哪些是成功的经验,等到一个合适的时间,我一定会实现这个承诺,再跟大家讲这些东西,现在太早了,而且最近有个别网站把我们盯的挺死的,把我们作为竞争对手,我们觉得还不至于,甚至还封杀我们的稿件。我觉得一方面说明我们在进步,另外一方面我们不希望现在有什么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

提问:魏总,我是05年的时候做过一段时间的论坛编辑,我们是一个小网站,做编辑的时候,觉得累是累,当时为抓新闻,要设计很多话题,我们打了很多擦边球,什么图片频道之类的,但是做了半年,我就转了,去做营销传播之类的东西了。现在做网络编辑,成长性没有以前强了,请问您对现在入行的编辑有什么建议?

魏来:确实现在要想把一个网站,刚刚建立起来的网站,在短时间内做好的话,比较难。因为现在各个领域的座次基本上都排定了,优势也很强,尤其像几个网站特别值得一提,像腾讯、阿里巴巴、淘宝这些网站,优势太明显了,把后面拉的太远了。确实难度非常大。但是另外一点,首先对于网站来,然后再说编辑。我觉得网站,要顺应这个形势,比如说我现在觉得有一点,像我原来在新浪的时候,由十几个人,几十人,上百个人,发展到现在至少有五六百了吧,好几百个编辑的操作方式,但是现在是web2.0的时代了,好多年前,在美国做同样的内容,人家人特别少,其他都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

我记得03年的时候,编辑只要对机器生成的新闻再进行修改就行了,一下子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现在更好的,这是一个分享的时代,有70%多的人愿意和其他人分享信息,而不是单纯地只关注几个网站的信息,时代的情况变了,人家的使用习惯发生了变化,所以要特别了解这方面的动态。另外一点,中国的互联网应用,大多是要借鉴国外的,尤其是美国,我在美国期间,确实设身处地的感觉到,那是一个互联网比我们要发达的一个国家,它是整个社会,而不是只是这个行业,比如说电子商务,为什么现在中国不如美国的电子商务使用率高,因为它的社会诚信、信用体系、物流体系都是,整个的系统,生态链都是很完整的。它是一个整体。

说到网络编辑,在网络编辑这块,原来是讲基本功的,比如说新浪的编辑,他需要懂那些内部业务的流程、规章,我都不知道后来编辑怎么记那么多东西的,有这么厚的操作手册,都是多年积累的,可能最初的编辑都要讲这个。也有很多网站因为学新浪的模式,他做东西非常标准化,标准化的流程。但是现在我更觉得是,他有很多创意,组织能力、策划能力是更为强了。这一代,80后、90后这一代,跟我们70年代的人不太一样了,他们各方面,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很多东西都是讲究一个,比如说潮啊这样的东西,所以他还是有很多有创意的东西,创意性很强。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不同的时代,对网络编辑不同的要求。

另外一点,我也觉得要特别关注现在新兴的像视频、SNS在网站中的结合和应用,以前更多的,绝大多数都是封闭的,包括今天看几个门户网站都是内需的,而现在讲的是世界是平的,任何的事物之间都有一种关联性,能不能把这些东西串联起来,开放式的平台,我觉得这个慢慢会成为一个主流。
【主持人】:谢谢。

提问:魏总,我看您对SNS比较关注,对国内比较了解,对美国也很熟悉,您从第三者的研究角度,能不能介绍一下美国的SNS什么状态?国内的格局跟美国对比起来,能不能介绍一下。再就是未来的SNS的营收模式。

魏来:这确实是过去一段时间我自己在做的研究工作。美国的SNS,很明显看到像facebook这种,facebook原来就是一个校园的网络,面对学生的一个网络,但是当它开放之后,开放它的接口之后,不断地应用叠加起来之后,它的用户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里面有不同年龄的人,甚至有一种说法,当你的爸爸妈妈也到facebook来之后,孩子可能会离开了。是不是孩子离开?我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是我相信不同年龄的人,年龄跨度更大了,或者说不同国界的人都集中在这个平台上,这是它的一个趋势。另外一方面,它也有挑战,因为它发现那是一个用户感受体验更不同的产品,很多人喜欢那种简洁化的,当很多应用增加的时候,用户的体验会下降,甚至它中间强行的像通过改版,让很多用户很反对。所以它最近突出一个facebook简洁版,以应对新的挑战。这是我对它目前SNS的一个观察。

当然你说的第二个问题,我看到的数据肯定是QQ是最大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是公认的,而且是不敢贸然去侵犯的,谁要有这个念头,最好还是放弃。后面还有人人,它其实在合并了之后,我看到最近有一些数据显示,像游戏,比如说原来在校内和开心平台上,合并之后,它数字肯定是增加了。如果它真的能够实现它在新闻大会上说的搭建一个跨越不同身份的人群,又是学生,又是白领,如果它真的能够实现的话,它肯定还是能够居于领先地位的,而且它的收入状况目前还是不错的,它有来自广告的很大一部分收入,另外有游戏,我觉得发展还是非常不错的。

然后开心001,是程炳浩做的,他要感谢新浪的同事,如果能发IPO的,他也要发一些股票,我们是核心的支持者。当初拉我进到开心网的朋友,他们现在不怎么样用了。就是比较早的那批人的消退还是很明显的,这种热情的消退。而且我个人来说,我更倾向于开放式的,因为那个是具有一种无限的可能的。如果只是自己,比如说他的核心的组件都是自己的研发人员来做的,这个我觉得不符合未来的一个方向。当然它在短时间内的崛起,现在绝大部分网站要想在某一个领域取得成功,很难。基本上地都被掘过一遍了。我问过他,我曾经把他请到我的公司给我的员工讲过,我就问他这个问题,他说对我来说也是非常细腻的事情,是有一定的机会的。

提问:营收模式有什么不同?

魏来:SNS营收模式,广告是一部分,像人人这样的游戏也是很明显,也能带来比较明显的收益的。我曾经跟人探讨过,比如说开心001的tiwtter,它自己养活70多口人没有问题,如果投资者对它有很大压力的话,我觉得它肯定还是要考虑游戏的。它可能接几款游戏就能够使它的收入有比较大幅的提高。它可能对网站的价值来说,它不愿意让太多人提。这个不好说,因为他们自己的运营者,它这个团队还是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在里面的。谢谢。

提问:刚才您谈到SNS,您之前也在视频网站做过,现在有一种说法,实际上它的收入并不能支持自己庞大服务器带宽的支出,您对这个观点持什么看法?现在还有做P2P的视频,包括优酷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您对这块怎么看?

魏来:视频网站这块,就看前几个就可以了,优酷、土豆、酷6,实际上还是优酷,大家都在集中说优酷,因为优酷从我当时在视频网站对优酷的了解来说,它的用户体验在这几家里面最好,这是为什么它能够排领头羊,甚至树立了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年收入达到1亿,我觉得他们在用户体验方面做的最好。而且还有一点,它对营销做的非常好,比如说跟诺基亚做的活动,非常好。我觉得他们这块,其他的视频网站,可能需要在这方面加强,才能有更大的成功。所以我挺看好它的。

但是现在问题就是说版权,其实当时《我的青春谁做主》,就这一片子,因搜狐买这个片子,一下子版权增加了不少,最近也出了很多争议的东西。去年年底曾经广电在深圳召开了一次所有拿执照的网站的会,当时一进会场,我觉得挺有意思,像是一个行业了,有几百家的行业了,但是很多问题悬而未决,比如说像版权这样的东西,比如说他们负担的带宽的高成本,如果在美国的话没有这么高的成本。所以我觉得要根据这个环境的变化,最后突出重围会是一家还是几家。我其实更愿意大家关注后面两家,土豆和酷6的情况怎么样,他们怎么样能够把自己的差异化做出来,这是它们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提问:谢谢。最近罗永浩同志,他是以用户的身份注册到名人网,他以twitter使用的感受,不断在人人网经常更新他的个性签名,导致他的很多粉丝在他恢复里面提出了很多抱怨的情况,您能不能针对这个现象谈一谈,直接在SNS里面移植这种类twitter的应用是否比较合适?

魏来:我对人人的研究不够透,我没有关注过罗永浩,就是类似于twitter,我非常佩服陈一舟同志,我有一次跟他见面,他说你们在做twitter这样的产品,他说这个东西没有多大意思。我后来突然听人说他准备做twitter这样的东西,后来又不做了。他对这个东西也是很有研究的。现在确实很多SNS考虑怎么应对twitter,就是这种状态可能是一个。我觉得有人喜欢看的,是原来新东方的那个老师吗?
提问:是。

魏来:我听说他自己有这么一个网站,难道他把他的网站和人人连接了?

提问:就像开心一样,以一些名人,或者是一些机构,可能想吸引一下大学生这样的用户。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因为我也是罗永浩在人人里面的一个好友,因为罗永浩喜欢不断更换,我知道在twitter上的一种使用习惯。但是像很多这的用户,所谓人人得主流用户,对打引号的,觉得特别不好,可能会打扰到了他们的用户体验。

魏来:因为你看它的同时,是不是有别的加载在里面?我隐隐约约记得,它的状态不是单独的,你的所有朋友在更新的状态,它都能够体现。但是如果是twitter,它可以是,你关注谁,就是谁。这还不是不太一样。他们虽然想把状态转成像twitter,twitter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简洁,还有它能够带动一批互联网公司为它做应用软件,这个目前中国还没有网站能够做到这样,但是它从界面来说是非常简洁的。

提问:现在一些国内的SNS网站,他们想在这上面加入一些类twitter的应用,您觉得SNS网站里面加类twitter的应用合适吗?

魏来:确实存在像您说的这个现象,有人可能会有像你这样反感的情绪,所以我们是单独出来的,也是为了保持一个相对的独立性,就是我们对这个事情的一个对策。我觉得可能到一定时候会考虑一个问题,会不会像facebook一样推出一个简洁版来。

提问:因为我觉得SNS是一个圈子,它在危机当中起到一个封闭的作用,但是twitter是开放的。

魏来:这是两种不同的关系结构。

提问:关于SNS,因为我去年在听孙正义演讲,他拿了一个iPhone手机,他说日本有一个网站,在日本手机SNS,在中国您是怎么去预测它的趋势?或者说它未来的走势会怎么样?

魏来:我补充一句,我看到的一个简报,关于你刚讲的那个网站,那个网站创始人前不久发言,说他们特别担心twitter的入侵,特别担心,那个会对他们造成很严重的冲击。日本人以前不知道是美国人还是谁侵略过它,他们心里有一种阴影,他们特别怕被别人入侵。手机SNS这块,现在有几个网站,我不知道天下网是不是,有几网站在做这块。我看到的数字也挺高的。包括139.com也是这样的网站,各自都有各自的优势,比如说跟SP,或者是跟运营商。

但是这个还是一个习惯的问题,和体验的问题,大家目前来说,还都比不过像QQ、人人、开心001那么大的用户数,做的时间都不长,品牌的穿透力还有待发展,肯定像这些SNS已经是在PC网络上大行其道了。SNS势必会把手机这部分作为一个以后延伸的一部分。这个趋势是摆脱不了的,因为大家都知道手机上网用户1.5亿,已经占了将近上网人群的一半了,以后随着3G的发展,势必会呈高速度的发展,无论是SNS,甚至是视频网站,一定会把手机作为以后的一个延伸,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单独想做手机SNS,这个也挺费劲的。
提问:我们在采访过程中,有一个CEO曾经提过一个问题,说SNS网站,如何从一个相对垂直化的用户群拓展到更广阔的用户群,这个中间存在机遇和矛盾,他说当您离开原有用户群的时候,会不会损失一些原有用户?

魏来:当你改变任何一个用户习惯的时候,你恐怕都会流失一定的老用户,因为他习惯了这个东西。而且现在这个选择,就跟电视频道一样,它有很多选择,没有一个地方说是绝对化的情况。所以可能要想清楚,你真的要舍得,你明白能得到什么,你自己心里有很清楚的这么一个测算,你要让这些人在你这里,你要吸引什么样的新用户过来,或者是留住哪部分人,那其他人只能走掉。你最后采用一种手段,尽可能让走的人少一点,但是有的时候确实比较难。但是最后还是说体验吧,你到底是要给你用户什么样的体验,然后你跟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在什么地方,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提问:我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编辑,我就想问一个网络编辑普遍关注的问题,就是未来出路的问题,您认为当今的网络编辑,他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魏来:自己在自己公司的管理体制下,一层一层地去升迁,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实在的办法,像我就是从一个普通的编辑,到了新闻的主编,然后到了副总编辑,兼新闻总监,一层一层来做的,努力。

提问:比如说各大门户网站,内部已经很成熟了,很多网络编辑只能从底层一直往上升,这是网络编辑很大的共性问题。当他在这个上升渠道受阻过程中,他如何思考他的未来?

魏来:也可能有一些老人,没有办法去动摇他的位置,我觉得是这样的,因为大的网站,也都会意识到自己有一些大公司病,我看到一些网站,我研究过一个,比如说新浪,它有一些自己内部的管理的体制,来让一些真正有能力,有冲劲的人,能够体现出来他们的业绩来,然后获得升迁的机会,那么这个就跟公司的管理层,想让这个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同时保持一种激励式的作风,这是有一定关系的。不是说个人,个人当然要努力,要学习,要有狠劲,但是这个跟整个体制是有一定关系的,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不是一方面努力单独决定的。

提问:魏总你好,我想问一下关于新的用户,还有产品研发的问题。因为我这边也是朋友做了一个小的社区网站,但是我没有能力像他们开发的一些大游戏。我们能不能整合其他的一些,能够做这些东西的资源,然后来依靠他们的程序,在我们网站上吸引我们的用户,然后我们能不能和他们共享一些用户的信息或者是资源等等?在我们本身没有能力研发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依靠他们研发的东西来在用户信息这种合作上能够跟他们做一些整合。因为本身是社区交友,比如做一些性格测试,还有一些小的游戏这种,希望您能提一下建议。

魏来:我觉得可以。这个答案,你自己都已经明确了,哪怕模糊的,你自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是不是别人做这个产品,你就没有可能在同类上与他竞争,这要看你提供的是哪些服务,可能你的用户来了,他可能不是为了游戏来的,他可能为了其他目的来的,比如说他的同学、朋友都在这个平台上,或者是有共同兴趣的人,那么你可能做的游戏,能够使他多了一个可以在这里面活跃的一个应用。

然后我觉得存在这么一个情况,不要认为说有一个游戏了,你这儿做一个类似的游戏就没有人来了,你可以试一下,一定有人来玩的。因为到你这儿来的人,可能不会去那个网站,比如说都是SNS的话,他到你这儿来有一个确定的目的,如果你做的好的话,你有自己准确的定位的话。所以那些游戏,你还是能够做的。这是我们今天观察游戏平台,像种植类,在很多平台上都有,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个平台,这个不冲突,仍然可以做。但是要单独靠它对抗,这个就比较危险了。你要发挥自己协同的优势出来。

提问:因为有一些编辑,在一些很小的网站里面做了一两年,然后他自己又没有记者证,他很快又到30岁了,我想问一下,他是不是还要转行?

魏来:好像没有几个网络的编辑能拿到记者证的,现在这种法规,除了像新华网几个特别的网站,应该是这样的,我不太了解现在。以前是发网络编辑证的,我也有幸拿过一张网络编辑证。这两个不太一样,编辑、记者不太一样。

提问:因为他不能做编辑,然后又做不了记者,他是不是要转行呢?

魏来:这个问题有点难了。
【主持人】:他问的问题就是网络编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你做到30岁了,还做网络编辑吗?主编只有一个。

魏来:你可以考虑转行,你可以去学习其他的。因为以前我同事中很多人也这样,也有做别的行业的,他不一定做编辑,因为在网络这个行业里面,除了编辑之外,还有其他工作,我今天是一个公司的管理者,我有很多同事,他从网络编辑,他最后从事比如说手机,手机的移动业务,有很多很多例子。这个就在于你自己了,你自己是不是有这种想改变的决心,然后你又通过一些学习或者是你的人际关系好,帮助你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都可以实现一个角色的转换。

提问:因为我现在23岁了,我做了两年编辑,因为之前虽然做过主编,又快到30岁了。

魏来:这个问题不用我回答了。

提问:我想请问一下,因为今天我来,我在网上看到您从编辑到CEO,我对于这个专业的问题不太懂,您能从网络编辑走到CEO,想跟你站在同一条战线的上的人很多,您的脱颖而出,不仅仅是努力学习跟辛苦,还有一些您个人独特的东西,比如说个人魅力,还有个人的技巧,也是向您学习一下。

魏来:这个补充我一开始给自己做介绍的一些内容,有一点很重要,你跟什么样的同事共事也很重要,在什么样的公司,我在新浪,跟陈红一起共事,收益颇多。后来在国外期间,我又跟不同的政界人士一起做同学,或者是跟商界人士做同学,我从他们身上学会了如何和那类人去打交道。包括礼节,比如说要跟外国人女人碰一下脸之类的,后来到了乐视网之后,我的上级对我有很大帮助,因为我从他身上看到中国一个本土的互联网企业如何一步一步的成长起来,这样的经历对我仍然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懂得如何跟其他人相处,并且从他人身上学到优点,有人说人的性格是不能改变的,自始至终是那样的,但是人除了遗传以外,还要受一定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这是心理学的说法,你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说你有没有这种去改变的勇气和决心,这点很重要,这也是创业者,为什么他能够最后走出来,很多人死掉的一个原因。

提问:今年对于明年的预测,其中原因之一,一些底层技术的革新,对于SNS,对于互联网格局变化的冲击,会出现类似于开心网新的形式,还是原有的互联网巨头合作产生连续性的东西。比如说这种手机的支持,还有3G的应用,现在有一些东西,关于3G的核心东西,有一些很不明确的东西,比如说未来定位,这种所产生的变化,对于新兴的经济,它也在寻找突破,我这边得到的一些数据,得出来一些结论,游戏,特别是投资收益比这方面,衰减的非常厉害,今年和去年相差,有一些是10倍的,明年底层技术革新,简单来说对SNS改变,这方面您有什么看法?

魏来:我简单地回答,对于未来的预期,取决于现在,我在学习过程中算的一个东西,知道这么一个公式,要算出未来的数字,必须用现在的数字乘以系数。从现在的情况来说,我看到的社区情况都不错,今年的情况都不错。所以我想没有看到影响它们的一些因素。比如说广告,广告在复苏,你可以看到最近一些大公司的财报,又从一二季度的下跌当中回来了。对于游戏来说,像一些大的SNS网站,运营都趋于成熟化。然后你讲到一个核心技术的问题,中国很多这样的技术来自于哪儿?来自于国外,比如说美国。

我们一直在盯着国外,然后把它引入进来,当然有的是会做一定的改造,跟中国本土化的情况结合,有的就是完全一个汉化的过程。所以这方面来说,确实缺乏一个自主创新,这个问题在于,我觉得这个问题在于教育,在于教育体系的问题,社会问题。整个中国流行山寨,山寨精神、山寨文化、山寨经济。真的是拿出自己的自主产权的东西很少,我们只能学,只能是把别人的东西模仿过来。你要说有什么变化,那就看国外的,可能这个东西,比如说美国这类东西突然出现一个什么新的应用出来,那么你很快在国内就可以看到它的存在了。
  • 一比多网站:一比多一比多移动平台
  • 一比多咨询热线:13361975067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4088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070060 网站ICP备案号:沪ICP备07012688号 一比多(EBDoor)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8-2018 EBDoor.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