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二】微博营销攻略——数据在说话
作者:曹宇
来源:
2010-07-20 10:46
前面的两篇博客,我们分别介绍了微博的三个基础数据和三个辅助数据。我们说,看懂这些数据,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找到微博上的一些关键人物。而这些关键人物可能就是引发口碑的按钮。企业要进行微博营销,在前期,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立关键人物的筛选清单(这个清单是动态添加或删除的),有了这个清单,你的微博营销,才能有针对性,才会形成注意力,否则,你会面对浩如烟海的微博ID做望洋兴叹状。
这里我要说下筛选关键人物的范围。首先,从现有客户里筛选是必须的。也就是,在你的现实客户里,如果已经有一些人拥有了微博ID,那你就一定先筛选他们。其次,从潜在客户里筛选,也是非常必要的。你要根据你的产品或服务的目标客户群,来筛选那些可能成为你的客户的微博ID。这是筛选的范围。在筛选的过程中,你可以根据三个基础数据,进行初步的筛选,确定需要进一步跟踪和分析的名单,这个过程要快一些。然后,再通过对三个辅助数据的跟踪和分析,进一步明确可能的关键人物,逐步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些真正值得你发展的,或关注的ID上去,这个过程,可能稍微要漫长一点,因为可能需要你开始进行相关的统计了,但以后,你会发现,花费这个时间,还是值得的。
这些筛选,是你即将开始的微博营销的基础,你最终的目的,是要开始和他们沟通,并融入到他们当中。通过这种沟通和融入,你要与关键人物们建立一种社区关系(朋友),要记住,这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商业关系,如果你想让他们真正实现口碑,就要通过这种关系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到你的营销活动里来,这个问题会比较复杂,我们以后再详细讨论。我们现在,还是来说数据,我们要说一说,前两篇中讨论过的那些数据,如果综合起来看,还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我们先把基础数据综合一下来看。
我们曾经说过的三个基础数据是:关注数、粉丝数、微博数。我们曾经在前面分别解读了这三个数据。现在,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看一下。
综合看关注数、粉丝数和微博数关注数、粉丝数和微博数,都是一些数值型的统计指标,其表达的含义是直接的。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后面的秘密,我们现在开始需要设定一些比率指标,并通过这些比率来说明一些间接的含义。(注意:观察比率的前提是,你选择的博客ID的数据是比较丰富的,至少在某一项上,是丰富的,而所有数据量都非常小的ID,不具有考察价值)
我们还是从简单比率开始。第一个比率是:关注数/粉丝数。这个比率的结果,有三种情况,即大于1、趋近于1,或者小于1。我们回忆一下第一篇博客里我们说过说的,关注数,一般意味着主动参与度和用户的活跃程度,而粉丝数,往往意味着权威度和影响力。
下面我们分别看看这三个结果可能的含义:
1. 大于1的情况。大于1,说明博主关注别人的人数,要大于被别人关注他的人数。这个比率的值越大,比如超过3,则可能说明以下几点:a. 博主可能是新手,处于活跃期(对微博还感觉很新鲜),愿意结交新朋友,而朋友的相对数还很少,影响力还不大;b. 博主可能有特殊的动机,如交友、推销、追星等,这需要抽查他的关注的人的类别,以及他所发的微博的内容才能确定他的动机是什么;c. 纯粹为了订阅相关人员或机构的微博信息,把微博当作信息源和实时新闻媒体使用。
2. 趋近于1的情况。比率趋近于1,可能说明:a. 博主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交圈子作为基础,也可能说明博主参与微博主动程度适中,属于圈子型人物,对圈子外结交他人不太热衷,对此类人,要注意考察他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圈子;b. 博主可能属于较为平衡型的人物,性格略显被动,可能需要你先关注他,他才反过来关注你。
3. 小于1的情况。小于1,说明博主关注别人的人数,要低于别人关注他的人数。这个比率的值越小,则可能说明一以下几点:a. 博主可能是在某方面有影响力的人(社会心理学中的领袖人物),粉丝成群;b. 博主只关注与自己偏好或实力差不多的ID,对普通ID当粉丝处理,较少给予关注。
对于比值大于1的ID,我们可适当发展,并观察他的潜力。发展a、b类的ID对我们前期积累粉丝数,有一定帮助,但是否可确定为关键人物,要观察其持续性和微博使用动机。c类ID可暂时不考察。
趋近于1的ID,a类先要明确其所在的圈子,与你的客户群相关的,要给予关注,并采取适当的互动。b类也可作为积累粉丝之用,但此类用户的活跃度,往往不太够。
比值小于1的ID,尤其比率非常小的ID,需要重点关注,此类ID较难接触,需要制定一定的策略来进行有效地沟通与交流,此类人最可能是你需要的关键人物。与此类人物沟通,可适当采取讨论问题、请教、关键信息共享、等手段,通过评论、转发、私信等方式进行接触。另外,通过电子邮件联络,也是个好办法。当然,通过朋友介绍,也是最好的结交方法之一了。
我们提到了关注数和粉丝数的比率,通过这个比率,我们可以大概估计一个用户当前的类型。下面,我们再来聊一聊微博数和上两个数据的关系。
我们聊这个关系的时候,一个需要格外注意的要素,就是统计的周期,在一个限定的周期内来说明三个数据间的关系,可能更有意义。 我们来看看下面几种情况。(我们只挑两种较有代表性的情况来分析)
一. 一种较特殊的情况:一个比较新的ID,粉丝数迅速增长,微博数还很少。(统计周期假定为一周)。
在讨论这种现象之前,我们要去除掉名人、知名企业等这一类用户。我们就看普通用户,当他出现这个现象的时候,大概是怎么回事。我在新浪微博上,至少看到过多个这样的ID,他们几乎在几天之内,在发布的微博数还不超过100的情况下,粉丝数就达到了1000以上。这么高的粉丝数,是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经过观察,我发现,这类ID,大多在使用微博诱饵来引发其他ID的关注。微博诱饵与链接诱饵的本质是相同的,只不过,在结果上,链接诱饵是引发点击和流量,微博诱饵,则是引发关注。比如,上周,新浪微博上的一个新ID,他发布了一条微博,内容是,只要关注他的ID,关注者就会获得一份国内IT界名人的通讯录。这条微博被迅速地大量转发,几乎在一天之内,就获得了超过1800多个关注。
对于这样的ID,企业是否该把他作为关键人物呢?我的意见是要慎重。即使抛开道德、作弊等因素,这样吸引来的关注,其质量也值得怀疑。也就是说,当诱饵不再时,这个ID是否还有影响力,这是个问题,而那些为了利益而来的关注,其持久性也难以定论。但是,我们也不要急于完全否定这样的ID,我们可以适当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来观察其后续的行为,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ID,也可能是一个策划奇才,尤其当他发布的诱饵,并非恶性炒作或恶意作弊时,这个人的话题能力,也可能是超强的。其影响力可能会逐步踏实。
二.一种较普遍的情况:关注数较多,微博数也很多,而粉丝数相对较少。
这种数据构成的ID,在数量上看是比较多的。也就是说,这种ID是微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ID。如果在一定的周期内,这种数据构成变化不大的话,我们可以称其为较稳定的活跃ID。一般来说,这种ID活跃度和参与度,还是很好的,影响力则不是很大。我想这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大多数的人不是具有影响力的人。
对于这样的ID,企业是否需要关注呢?这样的ID,我们还需要深入一点进行考察,而这个考察,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即这个用户的Content Consumption和Content Contribution是如何的。考察一个用户喜欢(消费)什么内容,其自身又在贡献什么内容,是我们在社会化媒体上研究一个用户行为的最重要的两个方向。实际上,今后我们也将在别的分析中多次提到这两个方面。那么,回到刚才的问题,如果,一个用户,他是较稳定的活跃用户,他喜欢消费的内容(多数可以从他的评论、转发中看出来)以及他贡献的内容(他所发的微博)是与你的产品或服务相关的,那你就必须关注他,这些人,也许是普通的消费者,也许是客户中的长尾。可是,为什么我们要关注这些表现较为普通的ID呢?
前面我们曾经说,关注关键人物,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也必须清楚,让关键人物发挥作用,也是最难的。另一方面,说服一个关键人物的难度,要远远大于说服一个普通人物。事情总是两难啊。就像你选择社会化媒体进行营销,你觉得终于可以和消费者们进行双向交流了,但你就必须要面对用户的直接的负面评价了。所以,关键人物需要关注,普通用户,实际也需要关注,只不过,普通用户,他们是通过小圈子来帮你传播罢了。
最后补充说一个平均数,也就是日发微博的平均数。如果我们统计一个ID从开始到现在总的日微博平均数的话,这个意义是不大的。所以,把统计周期设定为一周,然后,连续看每周的日平均发微博数,这样较能反映问题。如果这个连续的平均数数值都比较大,说明用户活跃程度高。反之则活跃程度低。然后,我们看每周的平均数的连续波动幅度,波动幅度小,说明用户稳定度较好,忠诚度较高,波动大,尤其当连续数据呈下降趋势时,则说明,该用户对微博的使用不稳定,甚至可能是短期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