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互联网青年创业故事
作者:陈琼
来源:互联网周刊
2005-09-27 09:49
圣经里说,只要有三个人聚在一起,上帝就会在我们身边。这句话,也许就是上海新故事的缘起
一个月之内再次在上海见到王建硕,他递过一张全新的名片。上面的公司地址从张江大厦换成了位于西藏中路的来福士广场,“eBay”、“客齐集”等等标志性元素也占据着名片的醒目位置,同时,他的名字下面出现了“总经理”的字样。“我们准备一个月换一次名片款式。”记者面前的王建硕穿着一件很简单的白色T恤,依然是一副书生气十足的样子。他笑着说:“也许你还可以试着收集一下。”
一个人和一个圈子
你能看出王建硕的个性,温和的外表、活跃的思维、无数天马行空的想法。十年前,王建硕从洛阳考入上海交大自动化系。作为中国最早接触互联网的一小撮人中的一个,他对计算机技术的痴迷帮助他很轻松地拿到了微软的offer。1999年,王建硕在大学毕业后踏进了微软位于徐家汇美罗大厦里的GTSC(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办公室,一待就是近6年的时间。按照通常的逻辑,王建硕未来的人生路线也许将是一段普通却很美好的职场生涯,但到2005年年初,故事忽然有了新的转折。
2005年3月1日,eBay在全球80个城市推出了在线分类信息站点,“客齐集”作为其中之一在中国亮相,王建硕出任该项目的负责人。王建硕坐在上海滨江大道上的星巴克里对记者感慨,在微软的经历虽然是笔巨大的财富,但似乎有些枯燥,“我要试着换个环境”。近6年的微软生涯中,王建硕几乎担任过每一个和技术有关的角色。他曾经是微软最年轻的部门经理和渠道经理,还曾以项目经理的身份带领团队创建了微软亚洲技术社区,组建了微软高级培训(MAT)团队。
不过,让王建硕名声大噪的还不仅仅是他的微软出身和目前“客齐集”总经理的身份,而是他那个访问量惊人的个人博客(blog)。从三年前开始用英文记录上海的日常生活,到2003年年底时加入中文版本的博客日记,时不时传播一些互联网领域的技术现象,王建硕一直笔耕不辍,勤奋地保持着很高的更新频率,他的blog现在每个月至少有100万次的浏览量。据说eBay之所以选择王建硕,也是从注意他的blog开始的。有人这样评价:“王建硕和keso(洪波)一样红。”
以技术名人姿态出现的王建硕,渐渐成为了上海互联网领域里的一位著名博客,同时也在国内的互联网圈子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因此与多位“IT圈中大牛”们都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很多素未谋面的人,都成了他现实中的朋友,其中当然包括洪波。另一方面,这样的关系又在上海这片土地上进一步集结,互相激励和影响。互联网就是这么奇妙,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里被抽象成了一个个点,以及点与点之间密密麻麻的线条。
一个技术实践群体的出现
其实这种源自互联网的微妙关系图景在1998年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在了王建硕的现实生活中。当年王建硕还在上大三,他通过一个互联网公司提供的个人主页服务,创建了自己的个人主页,而且总能排到点击率排行榜的前列。上海有一位叫做刘小光的海员是他的忠实观众,崇拜之余两人约了见面。几次接触之后,刘小光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于是拉上王建硕一起成立了一家小公司,专门给别人制作网页,这就是现在鼎鼎大名的上海火速的雏形,就连上海火速的公司域名还是王建硕的一位室友起的。
刘小光对记者说,7年前刚认识王建硕时,记得他经常拿着一本很厚的日记本,上面记录着很多他脑子里偶然想到的灵感或者是点子,“他是一个浑身冒火花的人”。但王建硕更为推崇执行力,他说:“好的主意是不怕抄的,一流的主意加上二流的执行永远比不上二流的主意加一流的执行。”恰恰是这一点,让王建硕每次提起刘小光的创业史,都要感慨良久。
如果说如上海火速这样以网络营销起家的创业史缺乏技术含量和想象力,更多的只是实干家的成功,那么一大批契合Web2.0概念默默耕耘的技术型小公司在上海的纷纷涌现,就很值得玩味了,因为这从某种角度也表明,上海的互联网环境正在迅速丰富,一个技术实践群体开始悄然出现。
两年前开始推出电骡(eMule)下载服务的VeryCD网站创始人黄一孟,最近刚刚去了王建硕的客齐集公司做客。这家原本默默地以P2P方式做着信息共享服务的个人网站,在两个多月前刚刚成立了公司。尽管现在加上总经理黄一孟,VeryCD才有7个员工,挤在时代大厦的一间商住两用房里,但是VeryCD的日访问量目前已经达到了令人乍舌的600万人次,而且还以每个月10%的速度快速增长。
高高大大的黄一孟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大二时从上海大学休学,开始鼓捣起自己的VeryCD网站。由于涉及一些版权风险问题,黄一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颇为谨慎。但很明显,这位只有23岁的年轻人信心十足:“我们现在做的,一方面是技术方面的事,另一方面就是继续扩大流量。在这两方面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肯定会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谈到未来的方向,黄一孟说:“一是把现有资源组织起来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