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才的几个新标准
作者:符德坤
来源:弹指商业
2005-10-24 02:26
2005是互联网中国年,到处是资本、项目,到处是新的机遇,当然到处也是商业战争的硝烟,而且现在仅仅是开始,更大更惨烈的在后面。在这里还要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互联网现在到处是黄金”,当然这只有人才看得见,民间的、国内的、国外的资本纷纷亮相,最直接的是财经报道里的一串串关于钱的天文数字。扯出这些,很多人会很迷茫,说这些大概念跟人才有什么关系,我只想告诉“人才或者渴望成为人才的人们”,现在的经济动态不光是经济学家关心的事!还包括人才!写这些的目的是提醒人才“春天来了,你醒了没有?”,同时引出新的人才标准的论述。
竞争的直接化和残酷化,原来的人才标准发生质的改变,需要认识竞争本质的人才参与战斗,需要胸怀广阔、眼光深远的人才参与谋略,需要充满激情的人才共同抵抗竞争的压力,更需要情同手足象兄弟姐妹一样的人才精诚合作,共同打造独特的、牢固的商业战队!如果你明白这些道理,应该非常清楚为什么一边“良才难求”,一边却是“怀才不遇”的奇怪错位!同样的,也应该知道什么是新的人才标准了!假如你被淘汰,证明你缺少对新的商业要求的理解,或者欠缺某一方面的认识!仔细看了,我来分解新的人才标准四个要素:能力、智慧、心态、激情。
能力:过去通常把能力定位为“我会什么”,特点是技能性和单一性。现在不行了,能力分解开来包括技能、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等,需要复合各方面的要素,听起来好象很复杂,其实这当中仅仅需要精其中一项或者几项,理解并会应用其他项内涵。比如技能精,配合其他能力你就可以在一个团队里从事生产和研发工作,成为高级技师!假如还比较擅长协调和沟通,就一定能够承担负责生产和研发的管理工作,成为技术主管或者经理……当中只要一项能力是你的特长,在企业或者公司里就会有相应的职务和位置,但要建立的其他能力的深刻理解和辅助的基础上,否则你再能也一无是处!为什么呢?
过去的企业或者公司,那是一个框架,“单位”这个名称足够解释一切了,这个框架是规则的、固定的。简单的比方说,一个方型的框架,填补这个框架的人才相应需要规则化和统一化!于是负责人才培训的单位(学校)是按已经确定的标准进行人才的生产,之所以叫生产,是相对现在的要求来说的,人才的产生过程,是一个颜料到成品的锻压过程。在锻压的过程中,把人才自身的意识也改变成统一的标准,所以出现现在这种人才标准要求变了,人才的意识还没有变的错位现象,白白浪费了无数的有效人才资源。
因为商业竞争进入自由搏击状态,所以企业、公司的结构形式变得不稳定和无规则,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对手会出什么招、什么时候出招,竞争的过程也变成了直接的团队冲撞,想要不被撞散,就需要人才组成一个紧密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因此对组成这个结构的人才要求也悄悄的发生改变,需要人才用长处去弥补别人的短处,相互渗透和溶解,多余的无效资源会被挤出去,也就是我们说的淘汰!而目前国内教育机构对人才的培养,采用的是老一套的概念,所谓改革也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依然每年大量的生产方型、三角型……等规则的产品推给社会,同规格的人才太多,当然会产生过剩!因此有人发出“没有合适的人才,只有合适的人”的感叹!其实这是对中国教育的直接唾弃!如果“人才”真的那么多,为何猎头公司会极数发展,为何要招回“海归派”,上海等前沿城市为何去年去国外引进三万多洋兵洋将,难道就真的是只有外来和尚会念经吗?说到底是我们的人才能力单一,而技能、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当中,大部分是人天生就具备的,只要加以强化训练、知道融会贯通就可以满足竞争需要的。
接下来写的是人才的智慧和心态,之所以把智慧和心态连在一起写,是因为心态经常决定智慧的发挥和趋向。在一篇文章里我曾经写到:从商业的角度看世界,人类只前进了两步,一步是过去的体力群集时代和现在的智力群集时代。智力军团化合作的今天,要求每一个人才更加懂得“用脑子去做事”,除了“做事”,智慧用在什么地方都会给公司、企业或者团队带来灾难。小时候常听老人讲:大河有鱼,小河才有虾。这句话用在人才身上,就是需要人才懂得用智慧为“大河”培育尽可能多的鱼,而不是用智慧去钓走大河里的鱼,“人才难求”这样的感叹,其实并不是人才真的那么少,而是非常多的人才的心态引导智慧走错了路。谋权的有,夺利的有,以至于因为勾心斗角,相互倾诈搞得一个良好的公司、企业或者团队分崩离析。这些都是人才的智慧用错了地方的结果。
人才最容易踏进去的误区,就是薪资待遇的平衡心态。一万个人才在开始了职业道路之后,多于99%的人会因为不满意薪资待遇而进入下一轮职业的轮回。仅仅会有1%不到的人才坚持走完人才的成长之路,从低级、中级、高级到英才。那些99%早早夭折的人才,就是因为躁动多变的心态驱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