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饰行业网络营销方向
1、 采购成本问题
对于商家而言,灯具采购一直是一项重要而又繁琐的工作。为了方便采购,有些商家在生产基地设立一个办事处,大部分经销商一个月来采购一次。而且每次采购还需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吃、住、行,因此采购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如何降低采购成本也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据我们分析,采购成本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市场信息不透明,企业很难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配件,商家也很难找到满意的合作品牌。比如,古镇一些企业去东莞找塑料配件企业,先住到东莞,然后一家一家地找。再如,很多大品牌寻找OEM事业合作伙伴时,很难找到门当户对的贴牌企业,这无疑增加了其时间、人力等综合成本。
2、人力资源问题
什么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从最上游的产品研发到终端的产品销售,都是如此。在设计方面,有人说,灯饰行业真正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设计师较少,更多的对产品进行改良,因此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在管理方面,不管是厂家,还是商家,都还停留在一个初级的管理阶段,缺乏管理人才。
3、厂商关系问题
厂商关系问题,是摆在行业面临的一大课题。厂商合作讲究门当户对,但能否真正找到门当户对的合作伙伴呢?由于信息透明化程度不够,厂商之间缺乏了解,导致双方合作模糊化,不深入、不长久。有些企业打着洋品牌的旗号,卖的是国产货,蒙蔽商家和消费者,商家发现上当后才恍然大悟。因此现在经常出现厂家换商家,商家换品牌的现象。
4、 营销成本问题
有些企业生产的花灯出厂价在200元以内,商家在市场上卖到了2000多元,甚至达到3000多元。这说明照明行业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科学的价格体系,产品的营销成本比较高。商家们认为,一款花灯的生命周期有限,而且采购一定的采购成本,因此要考虑一定的盈利空间。谁是第一个进货的,谁的价格肯定会很高。这就直接导致营销成本过高。
5、 品牌推广问题
目前照明行业共有灯饰(照明)及相关配套企业10000多家,做成品的有6000多家,但真正能叫得出牌子名字的还不到600家。品牌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很多企业老板经常会问:我投入10万元的广告,你能帮我卖出去多少产品?这说明企业还只停留在销售产品这一层面上。企业要明确做广告的目的和作用:(1)优化、整合上游资源,要让上游供应商了解企业;(2)整合商家资源,全国上10万个商家不一定每个人都很了解你,但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你这个品牌;(3)整合人力资源,引进优秀人才。品牌推广得力,不仅降低了人力、时间、营销成本,而且使厂家的被动权转为主动权,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6、 区域限制问题
照明行业有一批全国性品牌,但也有不少区域性品牌,由于受地域或资金方面的限制,这些品牌从区域品牌向全国性品牌转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7、 品牌等级化问题
品牌是有等级的。如何树立品牌的行业地位,这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古镇灯饰报》今年全力推出的单品冠军和推荐品牌等评选活动,其目的就是将行业优秀品牌公之于众,使它们从鱼龙混杂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使现有品牌等级化。
纸质媒体的七大缺陷
《古镇灯饰报》从2002年5月22日创刊到现在,一直在促使行业信息透明化、市场规范化、产业升级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时效性不强,受容量小、传播速度慢等因素的制约,一直很难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比如,《古镇灯饰报》定位于高端市场,门槛比较高,一般的中小企业很难充分利用这一传播平台。因此,纸质媒体存在的很多功能性缺陷严重制约了其发展:
1、 时效性不强
每期的《古镇灯饰报》都是通过货运公司发送到全国各地,由于路途遥远等原因,报纸的发送时间受到极大的限制。比如,报纸发到乌鲁木齐需要9天时间,当地读者无法在第一时间内阅读《古镇灯饰报》。
2、 信息容量不够
这是纸质媒体最大的弱点。尽管《古镇灯饰报》平时有32个版,但信息容量仍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的不同需求,内容不够丰富,许多读者迫切希望我们在这方面得到改进。
3、 积聚效应不明显
古镇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灯饰之都”,产业集群是其最大的优势。每家企业都可以在古镇找到一席之地,在这个舞台上施展自己。但是,这一集群效应不能很好地在纸质媒体上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形成积聚效应,让所有的企业都集中在一起,便于行业之间、行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
4、 互动性差
访谈是一个业人士互动交流的良好方式,让读者参与办报是《古镇灯饰报》三年多以来的办报宗旨。但由于容量有限,真正有机会参与访谈的人士有限,互动性不强,这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研究和尝试解决的难题。
5、 投递困难
《古镇灯饰报》除了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