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揭秘雅巴合并:这是我最艰难的一年
作者:尹生
来源:环球企业家
2006-09-29 04:08
一家处处以“世界最好”作为战略基点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在过去一年是如何应付全球化战略的第一步——并购——所导致的严峻考验的?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想要一家跨国公司的分支做解剖实验,结果却发现,雅虎中国不只是一家“中国公司”,甚至是比一般中国公司更加中国的公司
2006年9月,马云对《中国企业家》说,“这一年是我最艰难的一年,它对我和阿里巴巴命运的影响,可能要5年以后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作出评价。”
2005年8月,当雅虎(Yahoo)决定以10亿美元和其在中国的全部资产作为代价换取阿里巴巴40%的股份和35%的投票权时,人们在惊叹之余预期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天作之合”。
——交易发生时,阿里巴巴是世界最大的B to B(企业对企业)和中国最大的C to C(个人对个人)交易服务商,而雅虎则是全球最早的互联网巨头,一直在内容门户、搜索、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等领域处于全球数一数二的地位。
二者结合,几乎囊括了迄今全球互联网领域所有已经赢利的商业模式,且周鸿都实力不俗。你很容易想象,这样的联手,几乎可以防御任何潜在和现实的竞争对手的入侵,远可能创造出某种全新的类似“Google+eBay+MSN”的商业模式,彻底主导未来全球互联网领域的游戏规则。
而阿里巴巴创始人兼董事长、CEO马云则期望更多:他一直渴望将阿里巴巴这家中国互联网公司打造成一家可以存活102年、“世界最好”的公司,而在他看来,全球化是必由之路,而针对全球化战略布局的跨国并购整合又是难以回避的必修课。
“收购雅虎中国可以满足我所有这些愿望。”并购前他这样想,就像他曾说的,“我想把跨国公司的一条腿砍下来,好好研究,然后安在我自己身上,就可以全球化了”。
然而,马去很快发现,这场惊天并购犹如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盒子,让他经历了自阿里巴巴创业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向来以“幽默、机智、天马行空”等形象示人、但现在已经平添些许白发的马云,就犹如经历了一次“进京赶考”:从多水的杭州到少水的北京(马云素来认为自己逢水而贵),从一家中国公司到跨国公司的“一条腿”内部,从依靠自身成长到通过并购增长,从中国到与全球互联网建立某种资本、品牌和技术上的联系。
一年之后,杭州西湖边。马云与《中国企业家》杂志连续长谈5个小时,首次全面回应了外界一直关心但始终无从得知的一些敏感话题:
到底是雅虎收购了阿里巴巴还是阿里巴巴收购了雅虎中国?为什么是雅虎中国?他从雅虎中国这个自进入中国以来就少有良绩、8年间换了6任CEO的“烫手山芋”那里得到了什么?他又是如何实施他的再造手术的?未来“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雅虎中国”将向何处去?雅虎和阿里巴巴,谁会控制谁?等等。
“这是我最艰难的一年,它对我和阿里巴巴命运的影响,可能要5年以后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做出评价。”他说,“我希望我的这些经历能对走向全球的中国企业有所借鉴。”
为什么是雅虎?
“收购雅虎是一个仓促的行动,阿里巴巴本来已经规划好了三年、五年计划,两桌人我准备了三桌菜,已经准备好了,突然出来一个雅虎中国,一下子变成三桌菜来了4桌人了。突然街上找了400人,就这么一个感觉。”
马云是中国企业家中少有的、总是将诸如企业价值观、战略等挂在嘴边、视使命感为驱动力的一位。他对阿里巴巴的员工考核体系中,有50%是取决于过程因素的,其中包括价值观,只有另外50%与业绩结果有关,就是说,仅仅有好的结果还是不行的,你的过程也必须是对的。
“我取名字叫阿里巴巴不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全球,我做淘宝,有一天也要打向全球。”他认为三年前GE的“数一数二”理念就已经深入阿里巴巴的骨髓,“我们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创建一家全球化的、可以做102年的优秀公司。”
所以,他宁愿人们把对雅虎中国的收购看成是他通往这个远大(甚至对当今的中国企业有点奢侈)理想的一个必经之地。
本来,一切都在按照马云计划的节奏去发展,阿里巴巴已经实现赢利,淘宝的流量和交易量已经全面赶超eBay易趣。
不过,Google打断了他。他很早就跟Google的CEO熟识,亲眼目睹Google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为互联网领域最具“破坏性”和“杀伤力”的公司。
“我注意到,互联网在美国出现了一个变局,由于Google的崛起,eBay的营业额下滑,连雅虎的船都在摇。” 于是,随着“这个哥们越打越厉害”,马云便感觉到,“必须寻找全球的战略联盟,特别是要有搜索引擎,以避免被可能的竞争格局排除在外”。
道理并不复杂。以搜索为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都在通过搜索引擎去寻找所需要的东西,这对于电子商务用户寻找目标产品的需求来讲是必须的一步。甚至很多企业也开始购买搜索引擎的服务,因为如果不借助搜索推销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