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2010年的时候看好一个商标叫做IDEAinside,从字面的意思来看就是“创意内核”,本人的专业就是广告学,所以我在做IDEAinside公司的时候逐步开始进行商标、域名的保护。
首先花了一笔美刀从美国人那里把IDEAinside.com的域名买了回来,同时注册了ideainside.com.cn和ideainside.net的域名。在这里可能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没有注册或者购买ideainside.cn的域名。在国内这个域名被人注册了,最开始对方开价3000人民币,我觉得贵,所以没买,后来人家坐地起价30000元的时候,我不想买了。
在我进行域名保护的同时,我发现泰国也有一家公司叫做ideainside,只是域名是idea-inside.com,所以我必须首先拿下ideainside.com的域名,不然等我们两家抢着要的时候,对方坐地起价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公司或者品牌的早期,进行品牌保护成本是最低的。当时我出手的价格是从6000多美刀砍到了2000多美刀。
域名保护完成之后就要开始商标保护,ideainside这个域名你说好也不好,你说不好好像也好不错。所以我就开始商标注册,把未来可能可以做成的类目都给注册了,当然首先注册的是广告等服务类,还有鞋服和办公文具等文化创意产品类。因为我在这两个类目注册,基本上不会引起类似相关品牌的注意。所以第一批的6个类目很顺利就注册下来了。
分别是:42类——设计与技术服务类,这个类别灰常需要ideainside。25类——鞋服配件类,随着人们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个类目也灰常需要ideainside。35类——广告与实务服务类,这个类别对创意的依赖度就像鱼对水的依赖度一样。18类——箱包用品类,和15类类似。41类——娱乐服务类,依然需要创意驱动。16类——办公文具类,依然需要ideainside。
在这六个类目拿到注册证之后,我开始扩大我的注册氛围。分别是:28类(娱乐用品类)、20类(工艺用品类),21类(家庭用品类),9类(计算机周边产品类)。
看到这边各位可能会开始想象,一个ideainside商标保护已经相对完善了,至少在国内我想做这些类目应该是合法合理的了。
拦路虎出现了,而且还不是一只,问题出现在了9类。
首先联想对我们的商标提出异议,他们有一个商标叫做IDEApad,尽管我们的商标和他八竿子打不着,难道你做了个创意平板电脑,其他人就不能做创意计算机周边产品了?何况ideapad到底有多少idea还很难说。所以我们进行了准备答辩。从各种层面向商标总局描述,联想的强盗逻辑和我们商标和他恩的差异性。
这个异议答辩刚刚提交,我们收到了一份更为强盗的异议申请书,那就是intel,你们都知道他们的口号叫做intel inside;你是为电脑植入intel的新品,哥做的事情是为计算机周边产品植入创意,这本身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更为强盗的是他们的异议理由,其中最为强盗的有这门两条:
1、文字+inside的形式是他们家创造的。按照这个逻辑,一个男的问女的,我可以inside吗?他们还要让你intel许可?不然不准inside?
2、本人作为一个母语不是英语国家的人,申请这个ideainside的商标是在抄袭和搭便车。先不管是不是搭便车,不是英语母语的国家就不能申请英语商标?老子从初中开始学英语,难道白学了,你让中国教育情何以堪?
当然结果你懂的,我会一如既往答辩。当然在此期间intel的代理公司一直希望和我们和解,希望我们撤销注册,同时会给我们一定的补偿。可谓是软硬兼施。
通过这么多的描述,我只想告诉你们这么几个道理:
1、在品牌创立早起对商标、域名等品牌资产进行保护对公司来说成本是最低的。而且也是对企业很重要的一笔投资。
2、如果在商标、域名的保护过程中出现问题,一定要进行维权和答辩,不然一些巨头会依仗自己的影响力给力打压。比如上面提到的联想和intel就是典型的案例。
别等到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再进行相关的品牌资产保护,那时候为时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