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原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文化访谈录》节目主持人、制片人;2009年、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语言类节目导演、总导演之一;2012年12月25日,正式加入爱奇艺任首席内容官。
马东加入爱奇艺转眼已过了半年多。2012年圣诞节,爱奇艺宣布,原央视主持人、导演、制片人马东将加盟爱奇艺担任首席内容官一职,全面负责爱奇艺的内容采编及制作。离开央视加入爱奇艺,马东说是为了“换种活法”。
爱奇艺给了马东一个新舞台,让他有机会转型成为“新媒体人”,但也让他忙得脚不沾地,几乎没有接受单独采访的可能,这一刻人还在北京某地的节目现场,下一刻就要飞到另一座城市开会。
7月8日的北京,刚下过一场雨,菖蒲河公园里的皇城艺术馆人声鼎沸,爱奇艺与河南卫视联合制作的《汉字英雄》即将在这里召开开播发布会。发布会开始时间比预计晚了将近一个小时,到达现场的马东忙着招呼各方,顺便嘱咐工作人员,告诉正在化妆间准备讲话的于丹“不要紧张”。这时,一个女生上前小声告诉他,7月10日起,《汉字英雄》的APP正式上线,正版和越狱版用户都可以下载使用。马东问:什么叫越狱?女生用大白话解释了一遍,马东迅速将这则消息加在了之后的发言中。
台上的马东略显疲惫,上身穿了一如既往的白衬衫黑西服,下身却是牛仔裤装扮——无论大小发布会还是见面会活动,马东在穿着上向来一丝不苟,几乎清一色的黑白西服套装搭配。他解释:“昨晚北京的雨太大了,迫降到沈阳,刚刚才辗转回北京,没来得及换裤子。”从着装上可以判断,马东是个自我要求很高的人,而且对于关键问题,不该说或不想说的绝对不透露半点信息,但也绝对不会说出“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而是用一种近乎调侃的语言绕开话锋,给提问者一个无法还击的“太极”——在电视行业里浸淫多年,他太了解如何对付记者了。
有些话题,一直想问马东,但被他身边的助理当做禁忌,只允许问一些有关工作的事情。在很长一段时间和很多人眼里,不管在工作中取得了多大成绩,马东总逃离不了“马季之子”的标签。也许,作为名门之后,或多或少都要背负来自社会的关注,做得好,似乎是分内之事;做不好,就是“子不教父之过”;哪怕只是中规中矩,跟大多数人一样平凡了此一生,也会被别人说:看吧,富不过三代,儿子没有继承老子的天赋。
马季34岁得独子,却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以至于马东变得调皮而早熟:9岁听了邓丽君,开始向往爱情;12岁读完《三国演义》,14岁爱上《红楼梦》,搜集各种版本;17岁暗恋女同学,无心学习,书包里揣着“南唐二主词”和“纳兰词”;18岁那年被送到澳大利亚学习计算机。在马东20几岁的青春年华里,大部分时间用花在了念书、打工、谈恋爱上,直到而立之年,才在湖南卫视主持《有话好说》栏目,3年之后又去了央视,一干就是11年。
在央视的11年里,马东经历了人生第一个事业巅峰期,先后成为知名电视节目《挑战主持人》《文化访谈录》的主持人和制片人,担任全国综艺节目主持人选拔活动总导演;40岁那年,更担任了2009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导演,并首次登台表演相声《五官新说》;2011年,依旧是央视春晚总导演之一,并成为央视综艺频道总监助理。
在这段时期里,马东工作顺风顺水,但遭遇了一次情感重创。2006年即将结束时,父亲马季因心脏病辞世。38岁的马东,悲痛欲绝,父亲几天前刚参加完一档电视节目的录制,还在节目上回忆了父子俩的趣事,并表示不让马东学相声走自己的老路,是为了能让他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想要的生活。而今,马东很少在公开场合谈及父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尊称他为“马老师”,只是,在马东心中,一直遵循着父亲对他的教诲: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2012年12月的冬季,马东“做自己想做的事”,选择了龚宇和爱奇艺,翻开了一段人生新篇章。说不定,这将是他人生的第二个事业巅峰。
对话马东——电视节目制作迎来市场化浪潮
《综艺》:为何选择离开央视?
马东:其实这个问题我说过很多次。我的辞职申请很早就递出了,跟两任台长都先后谈过。我当时没有想过去哪儿,只是知道自己想换一种活法,换一种生活状态。所以从央视辞职后自由了一段时间,每天打打球什么的。
有一个很重要的契机,在离开中央台之前,我参加了一个领导干部的培训课程,接触到了很多有关视频行业的信息,对我的冲击相当大,突然意识到这个行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结果这变成了我的一个“离职培训”。
《综艺》:之前在央视的时候,对视频网站有怎样的看法?后来为何选择加入爱奇艺?
马东: 我对视频网站的关注始于三年前。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如果做传播的人不关注,说不过去。我们一直在说三网融合,三网融合的一个强指向就是网络视频业的发展;第二就是电视领域的制作团队,尤其是电视剧市场化进程非常快,现在中国有全世界最好的电视剧行业、电视剧市场,虽然没有美国市场那么大,但是制作水平也相当不错;至于电视制作这一块,虽然它有意识形态的控制等因素,但单从制作上讲,制播分离也讲了好多年了,一定会有一个契机让它变化出来。
从央视出来后,我把电视制作经验包括制作积累、级别积累等就都归零了。后来碰到了龚宇,我们一拍即合——我对视频网站有极大兴趣,我觉得它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而我在电视行业中积累的东西对它是有用的。我跟龚宇谈好后就进来了,进来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龚宇要给我一个职位头衔,说是首席内容官,我也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但是发现以前也有这个词,那么有就有吧。
《综艺》:你作为“首席内容官”主要负责哪些工作?
马东:我在爱奇艺分管的是整个内容线,包括版权购买,这对我来说是特别大的一块、也是爱奇艺成本投入最高的一块工作内容。还有自制节目,爱奇艺这三年来积累了非常好的自制节目团队,在视频行业中横向比较是非常好的团队,可以说名列前茅。我们会开发新的节目形式,包括微电影、电视剧、电影、网络剧、自制节目等等,还特别希望能将台网联动模式搭起来,探讨二者之间有什么可能性,我们当时对这种可能性分了四个话题难点:趋势、内容创新、技术、营销整合,后三个难点需要很多人努力才有可能把两个平台打通。
《综艺》:普遍认为体制内的限制比较多,体制外就比较自由,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马东:好多人会说央视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好,说这样的话其实就是觉得它应该更好,然后去找它的不好。作为全国第一大媒体、第一大平台,它的地位、覆盖的受众群、产生的影响力、掌握的话语权等等,没有哪个平台能比央视好。我由衷地说央视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没有道理一叶障目,只看到问题是不客观的。
当然,它好不等于所有人都要去那里工作,我离开是出于个人原因。在央视工作的11年里,我觉得我获得了巨大的新鲜感和满足感——我在三套综艺频道做整个频道的管理工作,我是主持人出身的制片人和导演,几乎把能做的岗位都做了一遍,但我觉得自己没能力做大领导。在我想做出改变时,还能有其他的选择,我觉得是我的运气太好。
《综艺》:如何看待各视频网站都在积极发展自制剧、自制节目?
马东:不仅仅是视频网站在推,像去年《中国好声音》的出现,它打开了中国电视行业的一个口子。制播分离和视频网站的出现,使得电视节目制作行业面临一波强大的市场化浪潮,这个浪潮会让行业竞争变得激烈,优胜劣汰,让行业自身也变得强大。
《综艺》:在激烈的竞争中,自制节目靠什么取胜?
马东:靠机制。我觉得互联网视频行业的机制,比传统电视行业机制要好一些,但是传统电视行业确实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优势,比如它的覆盖率、中国人的收视习惯。但做电视的人,首先要对制作很敏感,其次要对市场很敏感,还要对传播方式的变化很敏感。而视频网站的传播方式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而且是科技带来的一种变化,我觉得三年之内会有更快的发展。
《综艺》:做电视的人要对制作、市场等很敏感,那么做视频的人呢?
马东:其实是一样的。对我来说,我对未来几年的判断,电视也好、视频网站也好,都是内容输出的出口媒介,中间是广大的制作群;这种制作群现在依附于电视机构,我觉得它会逐渐脱离出来,不见得全部进入互联网、视频行业,也许只是变成一个独立的制作群,就像现在全国有那么多电视剧制作公司一样。
《综艺》:如果达到了这个状态,跟现在的生态链相比会有什么不一样?
马东:节目会更好,竞争会更激烈,整体水平会提高。
《综艺》:也会更市场化。
马东:对,要相信市场的力量,整体水平会提高得很快,但管控是个变数。
《综艺》:在你看来,爱奇艺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马东:爱奇艺是一家有着强烈媒体基因的技术公司。保持技术领先,是爱奇艺和PPS的未来所在。爱奇艺刚刚与PPS团队完成合并,PPS团队就是一个高技术团队,它在P2P技术上是行业领先的,在成本控制方面也做得非常好。我们二者的合并和互补,使我们在整个P2P技术层面上有非常好的前景。
《综艺》:你说过光线传媒近来发展不错,跟它做内容提供商有关,爱奇艺未来是不是也要做内容提供商?
马东:我觉得光线不管是电影投资、电视剧投资还是综艺节目制作,都是爱奇艺目前学习的榜样。它的规模和它的投资效应,尤其像《泰囧》这样的投资项目,是全行业的学习榜样,好莱坞都觉得他们太厉害了。但这个决策的过程到底是靠运气还是什么,我也不清楚。
《综艺》:爱奇艺自身的优势在哪里?
马东:爱奇艺是创业公司,所有的创业公司都是忧患意识很强的公司,所有的高科技公司距离倒闭都只有30天的时间。真的就是这样,因为行业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好多新的东西还没有产生盈利模式就过去了,这是高科技创业公司的风险,但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我来爱奇艺以来开了好多次策略会,每一次都处于不停学习和变化当中。我年初到爱奇艺时,我们的行业位置跟今天是不一样的,所以当时的策略肯定跟今天也不一样;跟PPS合并后,我们的行业位置又不一样了,策略肯定也随之变化。这种变化是非常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