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的企业家精神
作者:孙振耀
来源:IT经理世界
2006-11-09 03:16
发挥企业家精神,需要价值观、数字指标、规章制度和管理实践的共同约束。
职业经理人并不是“先天性企业家精神缺乏症”患者。发挥职业经理人的企业家精神,价值观认同是基础。对于希望引进职业经理人的国内高科技企业来说,无论怎么评价价值观认同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判断价值观认同,需要更多地思量细节和过程。一些很难进入公众视线和个人简历的问题,就是企业和个人价值观的交流。不同价值观的企业,一定有着不同的管理实践。
相比业绩指标和规章制度,管理实践更能够体现企业的价值观。发挥企业家精神,需要价值观、数字指标、规章制度和管理实践的共同约束。
听取落选者意见并得到认同,甚至为此不惜推迟新的任命决定。——这种管理模式,不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指标,不是天衣无缝的规章制度,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实践
不久前,在一次业内聚会时,遇到了一位老朋友。他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了,不仅亲手创办起来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而且通过引进高水平的职业经理人,试图让企业尽快进入规范化和国际化的轨道。在他真诚引进的高薪人才中,就有几位曾经是著名企业的中高层经理。
对于他的这些努力,作为老朋友,我们一直充满期待,也为他感到高兴。由于大家都熟悉这些曾经在著名企业服务过的中高层职业经理,并且也知道他们在以前企业任职的卓越表现,本以为会听到他对这些人的嘉许,没想到,听来的竟是抱怨。在他看来,这些职业经理人大事做不来,小事做不好,“让他们制定企业战略,提不出让我满意的方案;让他们负责具体业务,又缩手缩脚,不敢冒险。总而言之,职业经理人就是缺乏企业家精神!”
听得出来,他已经对还没有真正实现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或多或少失去了信心。
“化橘为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价值观认同,缺乏规范化的管理行为空间
这位老友也许忘记了,他抱怨的对象,是曾经为他们以前服务过的企业带来创造性价值的优秀员工。同样一个经理人,在一家企业能够表现出值得钦佩的创新精神,到了另一个企业,有了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力,反而被批评为缺乏企业家应具备的创新、冒风险及勇于变革的精神。导致这种“化橘为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看来,企业与经理人之间缺乏价值观认同、缺乏规范化的管理行为空间是最主要的原因。
这些年来,每当有新人愿意加入中国惠普,而又需要我参加面试时,我提出的问题,几乎都不涉及具体业务。因为我相信,在人力资源部门及专业部门的工作下,我面对的这些资深经理人,都已经具备了值得信赖的产业背景和专业能力。在面谈中,我提出来的问题,大都离不开价值观,包括企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例如,如何定义成功,在惠普工作的期望及发展目标,对高效员工的标准,在工作中如何处理矛盾局面,如何教导及发展员工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探讨,我希望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及实践价值观的方式。
几乎每一次,如果能够从对方找到价值观上的默契,我就会对今后的共事合作建立信心,对新同事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和负责精神建立期待;这种信心和期待,大都会在日后的工作中得到验证。
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的价值观是否相符,决定了经理人进入企业后的期望、态度和行为基础
价值观认同,是建立并保持职业经理人企业家精神的基础。所谓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和一个组织对周围因素的定性评价。对于企业来说,除了有各种量化考核体系外,还有很多影响企业特质的定性因素,例如合作、诚实、服从、效率,等等。在企业看来,这些定性因素有轻重主次之分。这种主次的排列,就构成了企业的价值体系。
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企业会做出不同的决定。这些年来,我们已经看过很多实例,面对同样的市场格局和客户需求,在不同价值观的指引下,不同的企业会采用不同的发展路线,最后获得不同的成败利钝。例如,面对产业周期进入成熟期,有些企业会选择扩大规模,以标准化提升效率;有些企业会选择细分市场,强化满足个别市场的需要。这些不同选择的背后,都代表着不同的企业价值观。
对于大多数国内高科技企业而言,企业的价值观往往就是创业者的个人价值观,因此,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的价值观是否相符,决定了经理人进入企业后的期望、态度和行为基础。因此,在我看来,对于希望引进职业经理人的国内高科技企业来说,无论怎么评价价值观认同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那么,应该如何评价职业经理人的价值观是否与企业相符呢?显然,仅仅看经理人的市场地位和个人履历还远远不够。在考核经理人业务能力的时候,我们往往看重全局和结果;但在判断价值观认同时,需要更多地思量细节和过程:为了达到同样的结果,选择什么样的过程;为了掌控同样的大局,需要什么样的细节。
例如,当员工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