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很多朋友都在讨论SPERS的生存问题,自从行业政策收紧以后,SP的生存问题就成了业内以及众多行业外人士关注的焦点。生存还是死亡?寒冬还是初春?重蹈覆辙还是另辟蹊径?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SPERS基于行业大环境和自身实际情况重新定位的开始,只有找准行业发展的大方向,中国SP市场才真正成熟了,人们才能将SP诠释成为一个满足人们需求的商品,而不是敛财工具,社会的毒瘤,眼中钉……
“新媒体”是最近很流行的一个词,也是中国网络人士炒作的重点,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也有人把它叫做“第四媒体”。其实结合SP行业来理解“新媒体”,它又有了一层新的含义,姑且叫它“第五媒体”,也叫“新新媒体”。我理解的第五媒体,就是在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文本和影像传播的同时,融入丰富的语音因素,利用拥有最广大用户群的移动终端——手机,来完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任务。
将这种媒体成为“第五媒体”,是为了强调它同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一样,具有广泛传输信息的功能。但同新媒体相比,第五媒体最大的优势是它拥有数量众多并逐年增长的用户群体,移动终端具有随时随地性和移动性。这就奠定了第五媒体在与新媒体竞争中的巨大优势,在一段时间内,在移动终端与手提电脑、电视机、PDA等设备同步更新的前提下,普通的媒体工具(电脑、电视等)还无法赶超手机的移动性与便携性,所以,手机媒体——第五媒体,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很强的可拓展性,也将必然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
那么,针对SP来说怎样才能真正向新新媒体——手机媒体转型呢?前段时间看了很多业内朋友对我文章的评论,大部分人认为我的文章大而空,一味的在谈概念,没有实际的东西。回头仔细看一下自己写过的东西,的确很多朋友说的是对的,对于更注重实际操作的SPERS没有太大的帮助。在此,非常感谢对我提出意见的朋友。
转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不能急于求成,路要一步一步走,不然会摔跟头。SP向新新媒体转型简单说就是业务模式、商业模式、营销推广手段、产品等主要业务流程的转型。
2、注重细节,注重用户体验(说的很多的问题了,不必再重复)。
3、产品质量与内容并重;很多SPERS不注重产品包装,总是认为华而不实,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点——用户最先接触的永远是产品包装,就像人始终不能先脱袜子后脱鞋一样。
4、注重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沟通与合作。传统媒体始终是信息传播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具备新媒体不具备的一些特殊性质,尽管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传统媒体始终拥有一部分忠实的用户群。
5、利润协调问题,不同的合作方式有不同的分配办法,具体问题具体协调。
业务模式转型:
新新媒体将摆脱传统SP(运营商——SP——用户)的三角业务模式,向多方向发展,在新新媒体中SP的产品将融入广告与产品生产商的元素,使SP的产品融产品广告和应用性于一体,而用户从中可以或等更多的信息,从而作出购买行为,这样既保障了产品生产商(SP产品中的广告产品生产商)的利益,又能使SPER的产品价值得到体现。
商业模式转型:
新新媒体——第五媒体,将不再将商业模式局限于与用户和运营商发生利益关系的范围,由于实体产品广告的融入,使SP充当了新新媒体广告商的角色,而SP产品也成为一种广告信息传播媒介,这种传播媒介绝不亚于广播、电视、报纸以及互联网的影响力。从SP自身的利益上看,不仅可以从用户身上得到信息费用,而且还可以从实体产品生产商或销售商那里得到一部分广告费用,一举两得!
营销推广手段转型:
移动终端媒体——第五媒体,将采用多方战略合作,资源互补整合的营销方式,“线上+线下”的互动推广方式,进行产品营销和品牌打造。“线上”指的仍然是传统的群发、网络推广等方式,而“线下”指的是与和产品内容有关的一切有可能合作的第三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如:以产品促销、优惠活动、奖品激励、公益活动等能引起公众关注的话题为切入点。
产品转型:
传统的SP产品多多少少都与情色有点联系,这使得SP的行业形象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也给SP的产品大打折扣。而在新新媒体中,将不再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整个产品的制作推广过程涉及到更多人的利益关系。以手机为产品广告终端而设计的产品必然有很浓的商业色彩,而产品本身也一定是基于人们某种需求而设计的,所以,色情产品、以色诱勾人的产品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