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故事一、二、三
作者:刘韧
来源:donews
2006-12-14 09:12
1968年11月17日,李彦宏出生在山西阳泉。父亲是兵工厂工人,母亲是皮革厂工人。家中5个孩子,他排行第四,是唯一的男孩。小时候,吃苹果,姐姐将苹果皮削的厚一些,自己吃苹果皮,苹果让给李彦宏吃。
1976年,李彦宏在兵工厂子弟学校上一年级。他妈对他说:“我们家没有后门,你今后要有好工作,就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妈妈经常让姐姐们去喂鸡、去郊区菜地捡菜,干这干那,只要求李彦宏不要贪玩,好好学习。
李彦宏一年级是纪律委员。“我长得比较高,老师觉得拿我来管那些调皮的孩子比较有效果。”李彦宏性子急,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宠着,又身高体壮,遇事当然委屈不得。“我打架不属于特别野的那种,都是淘气。原因无非是不写作业、迟到、到厂里果园偷摘水果之类。”李彦宏学习成绩一点一点好起来,老师对他的表扬越来越多,“也就不好意思打架了。”李彦宏的职务也跟着升至副班长、班长、少先队队长。
李彦宏喜欢表扬,受用表扬,自从有作文课,老师就拿他的作文在班上当范文读,“如果有一次没读,我就觉得很郁闷。”表扬让李彦宏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彦宏最得意的作文是《23个100分》,写农村来的初中地理老师靠质朴与真实和学生打成一片,同学们因为喜欢上地理老师而喜欢上地理,期末23个同学得100的故事。
中考,李彦宏502.8分,全校第二,“仅比第一名少0.1分。”考上省重点阳泉一中。文理分科,让当时喜欢听刘兰芳评书的文学青年李彦宏很为难。“历史地理我喜欢,物理化学我也很喜欢。”最终选择理科,因为李彦宏发现,和他争的同学都选择了理科。“我这个人如果没人和我争,我就发挥不出来。”李彦宏需要压力。
家里5个孩子全都考上了大学,大姐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三姐考上了北大。“我爸爸从小上过私塾,在文学和语言方面有一些功底。爸爸影响我大姐,我大姐影响我二姐,二姐影响我三姐,三姐又影响我。”高一暑假,李彦宏随三姐第一次来到北大。“感觉真好。”
上中学,李彦宏就喜欢计算机,他参加全国青少年程序编程大赛,阳泉第二,山西省级比赛却没能得到名次。这件事情使李彦宏清楚了阳泉只是一个小城市,他的见识和太原同学没法比。“我当时很受打击,我不得不承认,全国计算机比我好的,多的是。”1987年高考,填报志愿,李彦宏没敢报计算机系。喜欢文科,喜欢计算机,喜欢北大,1987年,李彦宏以阳泉第一的高考成绩迈进了北大图书馆系情报学专业。“我的成绩报任何一个大学都能上,没上清华是因为清华要5年,时间太长。”
进了北大,一直是班干部的李彦宏没能继续当上班干部。老师认为北京孩子当班干部,更能玩得转。“后来想开了,感觉无所谓,我又不想在这个学校里怎么样……”
进了图书馆系,老想和别人比一比的李彦宏才发现许多同学是分数不够才上图书馆系,不像他第一志愿就是图书馆系,而且,想象中的文理科完美结合并不存在。“几十年的文科系,老师还在讲一些图书馆方面的知识。”
图书馆系老师主要教李彦宏怎样摆放存储资料,更方便读者阅读。他们告诉李彦宏,即便读者知道在这里一定能查到某条资料,如果付出的努力较大,读者依然会放弃。“比如,读者知道国图有一本书说鱼香肉丝怎么做,但是,去国图很麻烦,需要坐公交车,他就不查了。”
好学生李彦宏硬记下了这些理论,但他那时并不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这个理论对很多人而言,简单到没意思。但对应到搜索引擎,就能解释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应向速度。用户付出的努力大一点,就会赶走一部分的用户。”“是在图书馆系学到的理论,后来指导我强调搜索引擎的应向速度。为提高0.1秒,不惜血本。”
实践性的计算机课程由计算机系老师讲,计算机系老师给外系讲课比较简单。李彦宏认为,照这样下去,即使做图书馆系统开发,他都做不过计算机系学生,于是,他开始自学计算机课程,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重要的课程都直接去听计算机系的课。
谈过恋爱,当过家教,帮出版社翻译过书,李彦宏成绩在班上依然算上等。1988年,李彦宏三姐从北大化学系出国,李彦宏很快将目标锁定在出国。“我没有远大理想,许多人小时候想当科学家,我没想过,但我每个阶段目标都很明确:初中考高中,我一定要考上省重点阳泉一中,否则考大学就没太大希望;高考,我一定上北大;进了北大,我一心想出国。”
李彦宏托福考了600多分,向美国20多个学校寄出了材料,但美国很少有大学开图书馆情报学专业,直到1991年毕业,李彦宏才拿到一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由于这个录取没有奖学金资助,李彦宏因移民倾向被拒签。
1991年,国内气氛沉闷,很多同学毕业分配到基层锻炼,李彦宏认为自己也找不到好工作,他就不费劲去找,随便找了一份广告市场调研的工作,“就因为我自己要养活自己。” 进去的时候,就和公司说清楚了:“我要出国,做不了很长时间。”
1991年秋,李彦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