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营销观察 > 新视角 > 反思新媒体

反思新媒体

来源:   2008-05-13 02:22
继“明天我们是看电视还是开电脑?”之后,面对着13日上午网上、群里扑面而来的信息,我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员,非新闻从业人员,却无法克制住自己不想这个话题: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做为当前的“新媒体”、“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在将来,在几十年,百余年之后,在世俗社会中,将居于什么样的地位?

先不说此次地震由于互联网+移动通信+数码照相机所带来的巨大的直接的第一时间的现场信息。

百余年前,报纸是最时髦的,当大多数人都处于信息不对称中的“民”方的时候,只有少数人,可以依据官方的“马报”可以在某事件发生几天十几天之后,通过“800里加急”式的邸报可以获知事件的大概情况(这个描述是中国式的,我没有做详细调查,凭借印象,比如“货币战争”中曾描述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大致如此),而“民”是不可得知的。

直到“报纸”出现之后,信息的受众面打开了,一些文化人得以成为信息的传递中介。
重大事件的传播途径大致为:

事件发生地点的知情人士当地官方邸报民办报纸的主办方报纸可以获得报纸的文化人民众

随后,广播在电报、电话之后,出现了,于是,重大事件的传播途径简化为:
事件发生地点的知情人士到达现场或可以接近曾经到达现场的人士的记者电话/电报/现场广播电台所有正聚集在一台收音机边上的民众

再随后,电视出现了:
人们不仅可以最短是时间内知道情况,还可以看到真实的图象。
信息的传播速度和真实可靠性,同步获得突破

在上述媒体出现之后,国家机器(注:此处,“国家机器”为中性词,无贬义,狭义地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也总是本能地关注与控制这些媒体—报馆、电台、电视台。

无论在中国的清末民初还是在一战前后的欧洲大陆,发生一些重大事件的时候,报馆被砸被放火,主编被刺杀被捉拿的事情,是写在历史书里,记在各种文献里的。

二战期间,电台广泛地成为英国、德国、苏联、美国、日本对于民众的号召,或用于号召大家参战,或用于号召大家为战争而团结在一起,或用于发布防空信息,或用于发布“投降命令”。。。。。。

二战后,每当非洲、南美的一些小国发生连级干部发起的政变,我们往往就听到“叛军占领了总统府和电视台”这样的新闻,或者就是“|政府军在总统府、国防部、电台、电视台布置了坦克”

最典型的例子是:前苏联入侵波兰和阿富汗,第一时间空降占领的,就是:首脑官邸和电台、电视台。

近10年以来,互联网出现了,所以,911在第一时间震惊了全球爱好和平的民众,为之伤痛
颜色革命则是用另一种极端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对世俗社会发起的挑战(姑且这么用词吧,我依然是技术性的、中性用词)

报纸、电台、电视台,在其出现之后,国家机器都无法令其消失,而只能是“控制”,并大多都成功地完成了“控制”

互联网呢?
何去何从?

(出于现实,我只能到次搁笔,继续思索)

上述内容纯属个人出于一名对互联网有兴趣的人士的业余爱好,所记录的个人想法,不代表任何组织、机构。 
  • 一比多网站:一比多一比多移动平台
  • 一比多咨询热线:13361975067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4088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070060 网站ICP备案号:沪ICP备07012688号 一比多(EBDoor)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8-2018 EBDoor.com All rights reserved.